蓝色的多瑙河 表达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09:20:01

板书:

序奏部          (一)(二)(三)(四)(五)        结束部

3、小圆舞曲片段谱例分析、视唱。

1)圆舞曲(二)略

(连续的隔两拍一休止,隔两拍一休止,继而六度大跳成一个上扬宽广的旋律,让人自然联想起圆舞曲一步两顿,左荡、右荡一转圈的舞蹈形象。)

2)圆舞曲(五)略

(连续级进上行后又附点五度下行,给人以流畅、深情之感受,像是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唱。)

4、完整欣赏全曲。同时学生思考:

1)在各个小圆舞曲的衔接上,作者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段?(如节奏渐疏,力度渐弱,速度渐慢,转调,改变主奏乐器等等。)

2)作者在塑造小圆舞曲中的没音乐形象对采用了什么音乐表现手段?(如利用不同性质的旋律、不同类别的乐器等。)

3)序奏与尾声有何联系与区别?(尾声是序奏的变化再现,首尾呈上行走向的旋律,充满生机,奋发上进,而尾声奋进、欢乐的情绪,比序奏来得热烈、辉煌。)

5、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补充。

三、作品简评,提高巩固

1、学生思考讨论。

11876年的普奥战争,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空气沉闷,国民心情忧郁,而《蓝色的多瑙河》是那样的欢快激昂,充满生机。试想作者的创作意图何在呢?

2)试分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1)创作意图:唤起民众,振作精神,为追求自由、和平而舞蹈、放歌。

2)艺术价值:旋律优美,风格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典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喜爱。

3)社会价值:被奥地利人民称之为“第二国歌”;维也纳公园里有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极其豪华的铜像;国际50周年和平纪念音乐节中,作者曾指挥近两千人的乐队、近两万人的合唱团演出过《蓝色的多瑙河》,这样的演出盛况,在西欧音乐史是罕见的。

四、复听全曲,并让学生随着圆舞曲的节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根据特长学生可自由组合成若干组合。(有舞蹈基础的可成对成双翩翩起舞,节拍感强的同学可随着音乐划出乐曲的节拍,对乐器较熟悉的可模仿正在进行的乐器的演奏动作,对色彩敏感的同学也可用色块画画,擅长朗诵的同学可即兴配乐朗诵卡尔.贝克赞美多瑙河的诗歌,对节奏感受兴趣的同学可即兴编配节奏等等。)

1、分组讨论表演方式。

2、各组按小圆舞曲的顺序依次进行交流表演。

五、课堂小结。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