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韵—《踏雪寻梅》((初中音乐15册第六单元教案)
冬之韵——《踏雪寻梅》
(从网上转载,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诗歌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2 能用轻松、欢快的声音学唱《踏雪寻梅》并能用清新、明快、和谐的声音唱歌曲的第二声部。
3 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创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第二声部的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 自制课件 多媒体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件展示 |
设计意图 |
一、 组织教学 |
A组织学生听《铃儿响叮当》进教室,并坐成“u”形。 |
A随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进教室,并坐下后随音乐律动或跟唱。 |
在学生进教室前,多媒体播放《铃儿响叮当》,到上课铃声响音乐即停。 |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
二、 诗歌朗诵 |
A师导语:大家知道,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这种敢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首先让我们来朗诵古诗《梅花》 B即兴创作,为古诗配旋律,要求用12356 五个音。 |
A 1、鼓励个别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集体朗诵 b 思考、即兴创作,并能唱给大家听。 |
多媒体展示古诗及与诗歌意境相应的图片。 展示思考即兴创作旋律要求。 |
通过诗歌朗诵,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争艳斗丽的的画面,并体会到梅花精神。 通过即兴创作 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提高到第一个小高潮,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歌曲的即兴创作能力。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件展示 |
设计意图 |
三、 欣赏、学唱歌曲 |
A 初听歌曲《踏雪寻梅》。 设疑:1、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2、音乐把你带入了怎样的画面。 B 解决设疑。 C 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D 第一、二声部合唱。 |
A 闭上眼睛,带着问题用心聆听歌曲,可随音乐晃动身体。 B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音乐情绪及意境。 C 1、用“啦”哼唱歌曲第一声部。 2、朗诵歌词。 3、用歌词演唱到熟练。 D1、 跟琴声哼唱第二声部。 2、分声部合唱。
|
展示冬景图,显示问题,并播放音乐。 多媒体展示曲谱,并播放。 |
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给聆听以指向性,并可检测,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 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
四、 创编、表演 |
A 探究音响,要求用各种方式表现: 1、人歌声 2、铃声 3、驴蹄声 4、雪花飘落声 5、舞蹈方式表现歌曲 B 利用新年音乐会这样一个背景下一起表演。 |
A 分五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各自分配,每组一种表现方式。 1、 演唱歌曲 2、 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3、 用人生或用打击乐表现 4、 用纸张飘动的声音或用人声 5、可用舞蹈的方式或用哑剧的方式 B分五组: 1、演唱歌曲 2、加入铃声 3、加入驴走的声音 4、雪花飘落的声音 5、几个同学表演踏雪寻梅的情景。 |
展示图片:唱歌、跳舞、铃铛、飘雪、驴跑。并设疑。 多媒体播放表演背景,并播放伴奏。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去主动探索,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声音的探究”这一环节较能体现愉悦性和趣味性,一齐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第二高潮。 |
五、 课堂小结 |
A 说说冬天带来的乐趣 B 听《铃儿响叮当》英文版出教室。 |
A 生自由发言、回忆讨论自己在冬天的乐趣如: 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等。 B 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出教室。 |
展示画面、讨论的问题。 播放音乐 |
通过非常热的场面,大家都很兴奋,此时谈谈冬天的乐趣,一定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能够另他们感受到冬天带来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