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创作品改编的音乐作品》教学设计和说明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17 21:43:01

    第二课时
 执教者:行知中学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在展示、演唱、创作等活动中,体验并了解改编作品较原创作品在音乐艺术上所呈现的新意。

2. 情感目标:

在演唱《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思乡的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无限眷恋的情感。

3. 操作目标:

    演唱无伴奏合唱《故乡的亲人》。

    根据所给的音乐素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即兴改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所带来的不同审美情趣。

   难点: 无伴奏合唱《故乡的亲人》的演唱。

         根据所给的音乐素材进行即兴改编。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收集、整合、再现有关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的信息、资料。

2、分声部预习《故乡的亲人》。

   教师方面:

1、分析教材,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结构。

2、学生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必要点拨、指导。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在学生进音乐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片段。

2、引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说明:利用学生进教室的时间,选择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引入课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音乐,优美的曲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并能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1、   在课代表主持下,分小组展示学生在课外就“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这一主题的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2、   评议:每一组展示完毕,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说明:此环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示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实践与体验

      1.欣赏原创作品《故乡的亲人》,体会作曲家思乡的情怀。

2.分声部演唱为合唱实践作准备。

3.合唱实践活动。

  用母音“lu”合练,感受音色美、和声美。

   启发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作出艺术处理。(二度创作)

    有感情地演唱,进一步体会作曲家思乡的情怀以及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情感。

4.学生讨论歌曲《故乡的亲人》原创与改编之间不同的审美情趣。

 

说明:此环节注重学生从演唱中体验美妙和谐的合唱音响,感受歌曲的情感特征。通过对比不同的演唱形式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艺术的再创造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情趣。

 

     四、即兴创作

1.教师给一民歌素材,学生分小组即兴改编创作。

2.交流与评议。

 

说明: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质,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享受改编音乐作品与表现音乐作品带来的成功与愉悦感。

 

     五、总结与归纳

      音乐作品无论以何种方式诞生,都是创作者在自身审美观念的影响与支配下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成功的改编作品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富有独创性的新鲜的感觉。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是音乐百花园中一对鲜艳芬芳的并蒂莲。

 



本课是上海市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一单元第一部分“音乐作品的产生”中第三节“根据原创作品改编的音乐作品”的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歌曲《故乡的亲人》无伴奏合唱的实践、即兴创作等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并了解改编作品较原创作品在音乐艺术上所呈现的新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极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艺术种类,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浓厚的审美情趣。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中所带来的不同审美情趣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布置学生在课余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课题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本节课将通过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与评议、《故乡的亲人》无伴奏合唱的实践以及即兴改编创作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体会改编作品与原创作品在音乐艺术形象塑造、情感表达及其风格特征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理解并充分体验改编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情感魅力。

本课力图体现以下二期课改音乐学科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一、 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包含情感、创造、愉悦等方面。以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

1.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本课中始终围绕和突出改编作品的美感及新意,选择了动听的乐曲把学生自然地引入课中,优美的曲调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歌曲《故乡的亲人》以赞美诗般的音乐风格展现了作曲家思乡的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无限眷恋的情感,这种立意与情景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三声部合唱时,不片面追求技能技巧,更注重学生从创造美妙和谐的合唱音响中获得比独唱更为丰满动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2. 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本课中,我力图在教学活动中变传统的说教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音乐的审美感受。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因此,我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师生的情感交流,课中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音乐教学的愉悦性也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的心理机制,这既是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中尽量改变枯燥乏味的听、说和技能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地参与体验音乐,保持良好的心境,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愉悦,变“苦学”为“乐学”,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3. 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在本课的音响等资料的准备中,尽量选择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资料,来诱发美感的产生。音乐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努力创设一个审美的气氛与情景。

二、 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行动纲领》和《课程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本课在课前的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学生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课中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选代表在课上进行展示和介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此环节不仅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而此时,教师则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不是评委或裁判,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机会,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定位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普及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都能有表现的空间,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2.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理念。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是学生课堂学习音乐的最后一个阶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我们环绕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空间、时间的扩展的课题研究,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扩展,由教师面授向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本节课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能力的一种尝试。

三、 励音乐创造,培养创新思维的理念。

  《行动纲领》和《课程目标》中提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对音乐创作活动的评价不在于创作的成果,应更多注意创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获得创作的愉悦和成就感。本课设计中的研究性学习、歌曲的演唱处理(“二度创作”)、即兴改编创作,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用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享受改编音乐作品与表现音乐作品带来的成功与愉悦感。

   要将上述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变成课堂中的操作行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将刻意追求。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