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17 20:44:44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案

南京浦厂中学 朱加铭

 

 

教学设计思路:

《西南风情》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是在有限的一两节课内,不可能把西南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面俱到,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内容在备课时应该重新整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如本节课我以歌唱教学为重点,又以西南的歌、舞、乐的欣赏为辅,多方位多层次地让学生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通过欣赏,使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绚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的二声部合唱以及引导学生对歌曲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一)欣赏舞蹈《雀之灵》录像片段

(二)提问:你认识录像中的舞蹈家吗?她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的舞名是什么?哪个民族的?白族和傣族都位于咱们国家哪个方位?

(三)导入课题《西南风情

 

二、欣赏:

 

(一)简介侗族大歌。(略)

(二)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

(三)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探讨歌曲表现的内容。

侗族的歌手们的声音高昂明亮,自然朴素;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歌曲表达了夏日来临、蝉声争鸣的欢跃气氛。)

 

三、歌曲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欣赏汤灿演唱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片段

思考:1、歌词有何特点?(衬词啊哩哩,大量使用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使得歌曲的

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造成了怎样的效果?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场景?(十六分音符的多次运用使得歌曲节奏密集,富有弹性;旋律高低起伏形

成对比,两者使得歌曲更为生动,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

幸福的心情。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天性。)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会使欣赏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多地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发声练习: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听,而且最好唱?

         2、生:啊哩哩。。。。。。

         3、师: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把这一句好好练练吧。。。。。。

            歌曲的后两句:啊哩哩 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啊哩哩 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4、教师分别给男女生做示范,并提出要求:

            唱歌要有哈欠,多运用假声,声音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让声音掉下来

意图:声练习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如果单独找一条发声练习来练的话,学生可能会提不起兴趣,在音乐课堂中,应尽量把发声练习悄悄地编织到歌曲的某一句的教学中去,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枯燥的发声训练,同时又练熟了这个乐句,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音乐课中技能与审美相矛盾的问题。

(三)、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

1、带领学生演唱第一第二句,完成一声部教学。加强2  6  5  6  54 2   2处的训练。

  2、、二声部教学:

       A、唱熟第二声部的乐谱及歌词 (横向)

1232   3   1232   3 |2  4  3  6  12 2   2 |,强调

2  4  3  6  12 2   2|这一小节的训练

       B、两声部轮唱对比:

一声部  3565   6  3565   6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1232   3  1232   3  |

 

         一声部  2  6  5  6  54 2   2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 2  4  3  6  12 2   2  |

       C、两声部合唱

         意图:A练习为第二声部的横向练习,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准。

               B练习为加强两声部在合唱时音准的稳定所作的纵向对比练习。

               如在最后合成时还是不够顺利的话,可以再进行AB练习反复的训练。另依照各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差异,也可以让教师代唱二声部,重点集中在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7、思考:谈一谈二声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响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

(四)、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1、第一第二句的处理:

        第一句2161  66  33  3·5 |  2161  66  33  3  |

            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强调“3”音。

        第二句按强弱规律演唱

        2、第三 第四句

            对比:歌曲高潮处的每个“啊哩哩”处渐强, 并强调第三个字“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处作弱处理,最后在上扬的“6”音的“哩”做突强处理。

            连音与断音:啊哩哩啊哩哩(连音)

                        赶圩归来啊哩哩 (断音),要求咬字清晰 富有颗粒性

        3、速度的变化:第四段的第一二乐句作稍慢处理,后两句回原速。

        4、完整演唱歌曲。

           意图:这首歌唱同样的曲调要反复四次,不免显得单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力求表现得更为动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也增加了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作品,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这还只是杯水车薪,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播放乐曲《渔歌》结束本课,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还能感受浓郁的西南音乐。)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