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16:28:14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二)聆听、比较《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认识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能够运用音乐要素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和爽朗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及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难点:运用音乐要素聆听、感受、体会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内容

《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王大娘钉缸》、《好汉歌》等。

四、学习资源建议

(一)课本及多媒体资料课件资源。

(二)网上资源:直接搜索河北、河南民歌。

(三)教师亲自演唱中原民歌。

(四)学生能唱的河北、河南等地的民歌。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

用好课后的拓展与探究题目,明白课后题的意图,让其为教学有效服务。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演唱、聆听等活动体验音乐,扩大学生的曲目积累,通过分析对比探究等方法加强学生的理性分析与研究音乐的能力。

(二)学习指导策略

认真读教材,把课上所学变为所用,如:运用音乐要素及相关的音乐知识感受、体验、探究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在原有会唱的民歌基础上至少学唱一首新的中原地区的民歌。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教师演唱《孟姜女》(江苏民歌)

提问:该曲属于民歌中的哪种体裁?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

2.总结并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聆听《孟姜女》,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孟姜女》(江苏民歌)作为导入可直接切入民歌体裁及地区差异,是对前两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放《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提问:书32页拓展与探究题3

2.总结民歌的变异性。

 

3.简介中原地域。

 

4.《王大娘钉缸》

(1)简介河南地方歌舞戏“地花鼓”(图片、文字相结合)

(2)播放全曲

提问: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该首民歌的音乐特点。

(3)指导学生演唱《王大娘钉缸》

5.对比聆听《好汉歌》

提问:书32页拓展与探究题2

6.总结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1.聆听、比较两首民歌的风格。

 

 

2.总结民歌的变异性。

3.了解中原民歌的地域范围。

4.了解“地花鼓”的相关知识;聆听全曲,运用音乐要素探究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在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

 

 

 

 

5.聆听、思考问题。

 

 

6.讨论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民歌的变异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对比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利于学生了解、体验同样的歌曲题材,却在不同地区谱出不同旋律,呈现出不同的音乐特点。

简介中原地域可帮助学生从地理划分上了解该地域的民歌。

《王大娘钉缸》是重点曲目,通过学生的演唱并试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民歌风格与特点,便于学生更全面的体验作品。

对比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师生共同感受、体验民歌与专业创作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拓展

补充欣赏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片段,归纳总结中原民歌的特点

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补充欣赏作品,进一步体验中原的特点并加以总结

拓展部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中原地区民歌的特点。

(四)课后实践

结合书33页第4、6题。

进行课后创作。

课后实践、创作等活动是本课内容的一个延伸,学生会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华。

七、评价建议

(一)建议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强度。

(二)可利用课后第4、6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如何选与侧重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灵活选择。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