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一、
(一) 倾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汉》三首民歌,感受体验蒙藏维族民歌
民族风格特征。
(二)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学唱《宗巴朗松》,从旋律
中体味藏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
(三)引导学生感悟不同风格民歌与其物质基础、文化渊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二、
(一) 倾听模唱藏民歌《宗巴朗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蒙藏维
各族民歌三首,学会判断其音乐风格。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三民族民歌风格,及其相关知识。
三、
(二)学唱藏民歌《宗巴朗松》,体味藏民歌旋律风格、演唱特点,归纳其音乐风格。
(三)引导学生通过旋律风格判断归属民族,并认识几种少数民族常用乐器。
四、
(二)网络资源:
(三)发掘学生的教学资源。
五、
(二)精选多媒体材料,课上以视听唱相结合,身临其境感受藏蒙维三民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收听收看音乐频道,从中探究民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六、
|
教与学过程 |
|||
完成时间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3分钟 15分钟 5分钟 7分钟 5分钟 |
一、 1.导入:引出本课的课程内容 2.展开: 3.深入: 4.拓展: 二、藏族 |
展示内蒙、西藏、新疆区域图,同时播放《嘎达梅林》、《北京的金山上》、《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播放课件《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 问题: 1.两首歌曲在旋律起伏,节奏上有何区别? 2.辨别具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乐器? (二)、根据旋律、节奏、情绪等特点,总结出蒙族最常见民歌形式长调、短调的风格特点。 指出世界非物质遗产----长调 认识了解蒙族民歌长调、短调的形成发展。 (一)介绍藏族民族歌唱家 才旦卓玛 聆听《宗巴朗松》片段。 总结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 |
初次聆听极具三民族民歌风格的音调,同时了解三民族的地理位置。 聆听、思考 指出旋律、节奏、音乐情绪的差别。 了解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上网查找资料,课上交流体会。 视唱前六小节旋律,体会旋律的歌舞性。 |
以视频音频直接导入,引发学生对民歌风格的关注和兴趣。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听觉体验 对比聆听,思考 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文化渊源的认识。 感受传统歌舞之美培养发展音乐感知 |
|
教与学过程 |
|||
完成时间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5分钟 5分钟 |
三、维吾尔族 小结 |
展示另一首具有歌舞性的民歌《牡丹汉》 引导学生明确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 |
思考体验维族明朗、奔放、充沛的歌舞风格,认识新疆民族乐器手鼓。 讨论、用自己熟悉的民歌举例说明。 |
丰富学生情感 首尾呼应 承上启下 |
七、教学评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