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一民歌及其艺术特点浅赏》教案设计
《花·香一民歌及其艺术特点浅赏》教案设计
湖北省京山县实验高中甘阿丹
[教材分析]
l、中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的基础。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学生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选取学生身边的民歌作赏析重点,为学生正确理解民歌和民族音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l、能正确理解民歌的来源、价值、分类等方面。
2、掌握民歌的艺术特点。
3、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
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 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培养音乐兴趣,以及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学生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及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学生实际的辨别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难点:
对民族音乐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取其容量大、手段新,感官刺激形式多、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感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情感陶冶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抓住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情感性,教师通过对蕴含感染力的教学内容的重组,组合运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强化、发展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在音乐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情感氛围,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体验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从而愉悦身心,发展人格,体现现代教学的素质观。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展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学生进行交互作用 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多边互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及音乐品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体现现代教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要求。
四、激励探究教学策略:
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歌声的引导和激发,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民歌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观。
五、以音乐为主线的学科综合实践策略:
教学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历史等)的多边横向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结合所学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并辐射到其他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整性,体现现代教育的综合观。
[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听赏、参与、思考、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音乐美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三)
(注:选取民歌片段)
教学 内容 |
教学活动 |
课件展示 |
学的活动 |
情景创设 |
|||
导入 |
展示课件封面 今天这节课,我希望和同学们共讨两个问题:l、什么是民歌、民歌的价值? 2、民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首先请看大屏幕,(设问:)图面显示,一个人在江上行船,如果这个人是你,你有何感想? |
一个人在江上行船图 甲:想唱歌已:感到寂寞 |
欣赏图片大胆设想 |
让学生设身处进 行联想,充分调动其情感 |
|||
|
1、教师分句演唱《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 2、小结:“人类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从那原始的第一声呼吸开始,人类的又一种语言——民歌便诞生了” 3、指导赏析 |
《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自编MTv |
结合《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的欣赏来体验 |
明确民歌的来源。 |
|||
1、讲述:“民歌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身在其中的习以为常。” 2、教师表演哄孩子入睡的场景。 3、演唱土家族摇篮曲片段。 |
A、土家族住宅 B、土家族摇篮曲歌词 |
学生欣赏,对比两者的联系:哄孩子入睡的音调和摇篮曲曲调极为相似。 |
明确民歌来源生活。 |
||||
民歌 |
1、“河南牡丹是一绝,以前编个花篮,上山采牡丹对河南人来说是件平常事”。 2、教师读编花篮歌词——具河南特色。 3、教师唱《编花篮》第一段。 4、指导学生学习《编花篮》的润腔。 |
A、河南牡丹图 B、《编花篮》第一段歌词 c、牡丹特写图 |
l、试唱《编花篮》。 2、对比河南方言与《编花篮》曲调的相似。 3、学习《编花篮》的润腔。 |
明确民歌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方言有很大联系。 |
|||
l、唱《小女婿》第~段。 2、以喜鹊和乌鸦为例对此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 3、用京山方言读《小女婿》的歌词。 4、激发学生带问题欣赏歌曲。(从音乐、历史、地址、文学、表演这个角度来设问,引导学生作全方位探究) 5、演唱《小女婿》 6、明确各问题答案,知识点要求正确;学生的创作与分析予以鼓励。 |
A、荆门市地图 B、喜鹊与乌鸦图 C、问题板书: 1、曲调有何特点、有特点的衬词是? 2、歌曲由什么事件引发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时代? 3、民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该民歌属于哪一类? 4、该分析人物性格 5、请你设计人物服装和道具你认为它适合作舞台剧、电视剧、电影? |
l、明确《小女婿》用京山方言演唱。 2、了解《小女婿》歌词。 3、欣赏教师表演小女婿。 4、回答问题。 5、欣赏舞台表演《小女婿》。 |
学生通过听、看、唱、读、议、思等一系列活动,深化对《小女婿》这一身边的民歌的正确认识和理 解;透过初探《小女婿》,明确民歌的研究价值和人 文价值。体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 的理念。 |
||||
|
7、指导学生欣赏舞台表演。(选取第一段与解放后加入的最后一段歌词) 8、赞扬学生乐于研究的态度。 |
||||||
民 歌 |
诗与 乐的 高度 结合 |
l、指导学生欣赏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蓝本进行再度创作的各种版本的《茉莉花》片断。 2、小结:民歌更具有丰厚的音乐创作价值。 3、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民歌,民歌以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民歌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有其深刻的影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民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
l、江苏民歌茉莉花。 2、普契尼及《图兰朵》剧照 3、合唱 4、萨克斯 5、法语 6、器乐 7、爵士乐风格的演唱版本。 |
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开扩眼界,增强对民歌的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 解。 |
明确民歌对音乐创作的价值:对社会生活影响,以及与世界和时代的紧密联系,体现与其他艺术学科和艺术种类综合的理念,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民歌的热爱。 |
||
民 歌 的 艺 术 特 点 |
诗与 乐的 高度 结合 |
1、引导学生注意到河北民歌《小白菜》。 2、指挥学生齐唱《小白菜》第一段。 3、指导学生品折其第一段歌词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压韵,以“ang”为韵脚(A、B对齐)。 指导学生品析《小女婿》歌词 |
A、《小白菜》 歌词(第一段>。 B、《小白菜》 歌词第一段自编动画。 喜鹊与乌鸦图 |
l、齐唱《小白菜》第一段。 2、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品析歌词。 学生回答问题品析歌曲。 |
明确民歌诗与乐高度结合的艺术特点,体现与语文学科及社会生活习俗(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
||
|
|
1、喜鹊和乌鸦分别代表什么形象? 2、运用塑些的修辞手法 3、教师唱第~段,学生品析还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
|||||
指导学生品析《木兰辞》运用叙事手法,句式整齐。 小结:“歌词普通运用比喻、对比、比兴、叙事等手法,旬式整齐,讲究押韵,还有哪一种艺术体裁与入同出一辙(诗歌)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文学的结合,民歌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民歌艺术特点之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板书)。 |
A、《木兰辞》内容。 B、板书:民歌艺术特点之~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
l、学生齐读前八句,体会该诗以两句为一体,句式整齐。 2、明确文章的题目、内容、体裁《选自汉·乐府》的一首民歌。 |
|
||||
|
|
1、唱土家族摇篮曲前一部分,让我们从曲调上去贴进卸,位妇女的内心世界。 2、小结:一个任劳任怨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呼之欲出,由此可见民歌第二个艺术特点是:长于抒以人的内心世界。 |
A、土家族摇篮曲歌词 一 B、板书,民歌艺术特点之一二、长于抒以人的内心世界。 |
I、品析歌曲 中的情绪:女人想歇吗,希望歇吗? 2、讨论:女人歇得吗? |
让生活习惯和时代精神进行一碰撞:激发学生主动欣赏的热情,品析民歌抒发感 情手法的多样性与细腻贴。 明确民歌长于抒情的艺术特点。 |
||
民 歌 的 艺 术 特 点 |
长于 抒发 人的 内心 世界 |
l、设问《小河淌水》的曲调,节奏有何特点。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小河淌水》歌谱 B、《小河淌水》(片段)的动i蟹I |
学生带问题赏析(与土家族摇篮曲相比)同样舒缓的节奏,《小河淌水》优美婉转,表达出浓郁而细腻的思念之情。 |
|
||
讲解: 《牧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
《牧歌》自编动画 |
学生欣赏 |
|
||||
|
具有口头性、集体性 即兴、 变异性 |
1、讲解:民歌:第三个艺术特点为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2、概述歌剧《刘三姐》剧情所选片段背景。 3、指导学生欣赏。 4、讲解:什么是民歌的即兴性。 |
《刘三姐》片段 |
1、欣赏《刘》片段。 2、品析其体现了民歌第三个艺术特点的哪几点(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 3、了解什么是即兴性。 |
视听结合,激发学生欣赏 热情、深化理 解。学生主动探究民歌艺术特点之三在具体民歌中的体现。 |
||
总结 |
l、讲解什么是民歌的变异性。 2、指导欣赏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莉花。 |
陕北、河北、江苏、 扬州等地《茉莉花》音乐片段。 |
1、了解什么足变异性及其产。 2、欣赏各地《茉莉花》。 |
有代表性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变异的理解使概念的理性与音乐表达的感性结合;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