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上海市梅陇中学 陈雪梅
[教学目标]
l、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所得,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为将来自觉地欣赏民族音乐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归纳、交流,学生能有个性地表现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并能接受不同的见解。
3、认知目标:从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到民族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总结和回顾已学的民族音乐知识,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提炼,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情感。
[教学用具]
电视机、彩色粉笔与白粉笔、钢琴。
[教学过程]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以江南丝竹《三六》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幽雅、朴实的氛围中。把座位调整为更便于交流和活动的横式分组。)
师生问好。
导入:请学生说出下面这段音响的听觉感受分辨这段音响中你所听到的音色,播放这段音响的图像资料。
(设计意图:教师选用的是《国风》的片头音乐,音响中有吹、拉、弹、打多种中国民族乐器的音乐和劳动号子交错出现。让学生聆听这段音响既起到复习作用,又带给学生一种历史感和肃穆感。)
第一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知多少”活动
在过去三年零九个月的音乐课堂学习中,我们分别对中国民歌、民族乐器、民族器乐曲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先来互相测试一下:作为一个堂堂的中国人,你现在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多少?
小组活动:
学生自由分组并选出一名小组长。各小组除唱一段民歌外,须将本组同学出的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考题整理后向其他组同学提问,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
评价:由各小组的组长听取大家意见后打分,经二轮活动后由课代表汇总。
第一轮:小组成员合作唱一段民歌,情感投入满分为2分,音准和节奏满分为2分,民歌风格把握和表现满分为2分。因初三下半学年男女学生的嗓音差异,评分中不考虑音色和音量。分数可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第二轮:各组轮流出题,其它组抢答,可以坐在位子上直接抢答,答错不倒扣分数,答对得2分,出题酌情给分,出一题最高得1分。
第二部分:福建南音和河北吹歌
地域是文化的产床,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又是音乐文化的源泉,丰富的生活造就的民族音乐不仅仅只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吹打乐。上节课下课后有同学问我有没有人声唱的《将军令》。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但是我还会继续去找去咨询。只是老师找到了民族器乐合奏和演唱相结合的民间音乐形式——福建南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的民乐合奏——河北吹歌。
1、福建南音
福建南音又名“南音”、“南曲”、“南管”、“南弦”、被称为是东方古典音乐的瑰宝、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因为福建南音的演唱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闽南语音,演奏乐器和演奏方式保持唐末时期的传统。在福建泉洲地区,至今还保持着挂福建南音始祖像的习俗,谁家论到挂福建南音始祖像,谁家就是莫大的光荣。泉渊临海,是历代重要通商港口,汉唐时代文化繁荣的地区,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港。目前保留下来的福建南音曲目有16套。
观赏福建南音民间演唱、舞台表演、广场表演的图象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福建南音的表演方式以及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福建南音随着1500多万从泉洲去往世界各地的华侨流传在外,背井离乡的华侨常常把欣赏和演出福建南音作为一解离乡之愁的形式。福建南音中使用曲项琵琶、横抱演奏、用拨子弹奏、拍板、笙簧、奚琴、洞管,也都是保持着唐代(甚至更早)的避风。
听《八骏马》主旋律,请学生想象音乐形象。
“八骏”为3000年前周穆王所用的良马,乘以周行天下,全曲以模仿走马之态的节奏音型组成段落循环再现,生动地表现了骏马展足的动态。听福建南音《八骏马》,请学生思考:福建南音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同样都是用丝竹类器演奏的,但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2、河北吹歌
以前我们发现胡琴和唢呐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在北方还广为流传着一种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的民乐合奏——河北吹歌。它的历史没有福建南音悠久、风格也与福建南音迥然不同。
欣赏河北吹歌《小放驴》请学生谈谈其音乐形象和风格特点。乐曲由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六个乐句组成。起句和承句是同一旋律的反复,由两个相对仗的分句组成。先用管子领奏,后由乐队作逗趣式的对答一领一和,上下呼应,民同艺人称之“学舌”。旋律采用来回的大跳音程,加之管子的特殊音色,赋与音乐幽默诙谐的情调。
河北吹歌是吹打乐中不同于粗吹和细吹的又一种音乐。因常以民歌、戏曲的旋律作为素材而名“吹歌”,一般都短小精悍、在反复中加快速度,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观赏河北儿童过年时演奏《小放驴》为大家送去祝福和喜庆的音像资料片段。
第三部分:交流与反馈
l、请学生谈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或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看法和认识。
2、向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相关网址,教师统计数字,便于今后研究和改进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