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绘景写意》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17:33:17

1、欣赏美术作品:《山高水长》(张大千);

A、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

B、作者采用的什么手法?是怎么描绘景物的?

C、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D、与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相比,他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      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具象性和再现性;

●      音乐中的抽象性、表现性;

(步骤说明: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绘景写意的同时,对比不同的艺术感受,引导学生将视觉转向美术等其它艺术门类,逐渐拓宽艺术视野,探索和发现一些艺术的创作规律。)

四、课堂结束

“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作品的意境,都是作曲家最本能、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迸发,他们借助音乐、借助美术,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对祖国的山川美景的赞颂之情,从中,我们也触摸到了音乐的灵感。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在苗岭的早晨音乐中结束本课,学生出教室。)

教学流程图及点评:

导入与启发

(欣赏感受 → 问题思考与讨论 → 温故知新)

↓ 

审美与思考

(激发情感 → 感受体验  →  参与表现)

                                                                                  ↓

拓展与选择

(欣赏思考  →  艺术积累  → 交流志趣) 

 

点评:

本课采用文学切入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唤醒知识,明确概念;采用多种方式感悟音乐意境,能帮助和促使学生欣赏时深刻感悟音乐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听、动、唱、创、等活动来体验音乐,并特意设计了欣赏第一遍音乐时不出示标题、不透漏作者的原创意图,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想象音乐中描绘的情、景、物、人、感悟音乐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段音乐《雨后彩虹》的欣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融会贯通,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不同音乐形式表达情感、手法的异同,呵护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但从教材内涵的挖掘来看,《苗岭的早晨》和《雨后彩虹》这两个作品具备了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但相对与高中生来说,教师对教材内涵的挖掘上可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研究的细致些。

 

 

注:本文思路来源于西译中学程珊老师。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