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24中学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能随音乐哼唱《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主题。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了解、认识伯辽兹。
(三)初步了解与标题音乐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并了解标题交响音乐及其代表作曲家伯辽兹。
难点:认识和理解“固定乐思”随情节发展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认识伯辽兹。
(二)分段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比较第一乐章的固定乐思和第二乐章固定乐思的舞曲变化,认识和理解“固定乐思”是随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为《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编写一段短文。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好版本的音像资料。
(二)利用网络、电影、电视、阅览室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三)教师引导学生到音乐厅欣赏演奏会,培养欣赏能力。
(四)上网查阅了解更多的有关标题音乐及伯辽兹的相关信息。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
(一)完整细致聆听全曲,感受、体验作品音乐情绪,想象音乐的艺术形象。
(二)比较和掌握作品中的固定乐思。
(三)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根据音乐编写一段短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展开: 介绍标题交响乐 介绍伯辽兹 深入: 通过乐曲分析进一步理解、体验音乐作品。 对比分析两次出现“固定乐思”的异同。 学唱音乐主题。 拓展: |
一、完整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请学生为这段音乐设计标题。 二、出示作者对这段音乐的标题说明及标题。引入介绍标题交响乐。 三、介绍标题交响乐。 (一)提问: 学生还知道那些带标题的交响乐的名称。 (二)介绍标题交响乐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四、介绍曲作者伯辽兹 五、分段欣赏 (一)引子 (二)第一部分,节日舞会的欢乐场面。 (三)第二部分,固定乐思舞曲化出现。 (四)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 (五)尾声: 提问:这段音乐主要演奏乐器?旋律是否曾经出现过?在第几部分出现? 六、比较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固定乐思”音乐风格的变化。 (一)再次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二部分。 (二)教师给出第一乐章的“固定乐思” (三)比较 七、带领学生演唱第二乐章的”固定乐思”。 八、再次聆听全曲。 |
听音乐,设计标题。 学生列举 要求:学生听出主要演奏乐器有哪些? 能够听出节拍,感受到三拍子的圆舞曲风格。 学生语言描述,表达内心感受。 通过聆听第三部分音乐,从音乐情绪、速度、力度、音乐表现形式等方面与第一部分作比较。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 对比聆听、思考、讨论两次出现“固定乐思”的异同点。 演唱 学生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力编写一段短文。 |
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关注。 了解标题交响乐的相关知识 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了解、认识伯辽兹 采用分段、过渡式的听赏,易于学生感受作品情绪,联想音乐形象。 认识和理解“固定乐思”是随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通过演唱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
七、教学评价
(一)听辨
聆听两段音乐,辨别主体和固定乐思
(二)哼唱音乐主题
学生随音乐哼唱主题
(三)拓展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