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07 14:09:57

第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儿童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个单元。因此,教材题目为“我上学了!”其中共有4部分内容: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 新伙伴;校园铃声。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其学会愉快地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熟悉学校环境,能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并学习遵守学校的规则与纪律。

  本单元的四个主题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主 题 :我背上了新书包,重在让学生感受角色的变化以及对小学生活的憧憬。

主 题 二:我们的校园,重在让儿童熟悉校园环境,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逐步适应在新环境下的新生活。

主 题 三:新同学 新朋友,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儿童对新老师和新同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消除由于人际环境陌生带来的紧张与不适。

主 题 四:校园铃声,主要以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

第一单元   我上学了

一、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情感与态度:

1.适应并且喜欢学校的生活,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表现对老师与同学的喜爱。

3.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表现出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憧憬。

行为与习惯:

1.尝试利用学校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

2.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知识与技能:

1.熟悉学校环境,能知道学校中的各种设施、设备的作用。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能分辨铃声的指示,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调查活动,引导儿童熟悉环境、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

2.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体验学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与纪律要求。

3.讨论交谈初入新环境的感受等。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遵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健康、安全的生活”德目的有关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儿童能适应、喜欢学校,熟悉学校环境,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本单元的设置是很有针对性的。儿童刚刚入学,尚未体验当学生的滋味,刚入学的情景会给他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再通过课堂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更美好的向往。因此,进行这一单元的教育是极为必要的。本单元对一年级同学来说是最起始的层次,是学生对学校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

 

第一课 《我背上了新书包》

                    1. 知道入学后身份改变为学生了。

                    2. 知道学生的任务是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第二课《我们的校园》

1. 不同设备的不同地点。

                    2. 不同教室的不同功能。

 

第三课  《新朋友 新伙伴》

                 1。 认识不同的任课教师。

                 2。 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四课  《校园铃声》

1.  明确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所起的作用。

2.  认清放学铃声响后该怎么做的重要性。

第一课 《我背上了新书包》

教材分析:

本单元4课同属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德目,第一课则侧重于谈学生对变化的感受与体会,是对在学校里情绪安定,有愉快心情的培养,向往小学生美好生活的培养。

本课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是个小学生了,。这课书将是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产生第一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如何开始小学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入学儿童学校生活既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有些胆怯和紧张。本课针对初入学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和困难,激励他们愉快的开始小学生活。

 

本课设有三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回忆开学第一天。设在课文前边,起导入作用。课本第4、5页图片,美丽的校园门口挂着“欢迎新同学”的横幅。和蔼可亲的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站在校门口欢迎新同学。一年级新生背着小书包来上学。他们有的和大姐姐一起来的,有的正在听妈妈的嘱咐,有的激动兴奋,为自己成为小学生而感到高兴,还有的有些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受欢迎。该图通过对开学第一天场景的描绘和新生入学心理的细腻反映,在于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上学第一天的感受和家人对自己的希望,并谈出自己在的感受。通过这幅图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离开了家庭,来到了学校,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而是一名小学生了。使他们感到学校里,老师很亲切,同学很友好,校园很美丽,这里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帮助同学解决惶惑不安的心情,使他们愿意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第二个栏目: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课本6、7页图中反映了新生生活的三个主要特点:领新书、有自己的课桌椅、课程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发新书,一位小同学微笑着用双手接书。与右下儿童活动场面形成对比,目的是让儿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现小学生与以前生活的不同。并以骄傲和愉悦的心情面对新的变化。另外,教学中还要渗透,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课本,学习就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了。

第三个栏目:我的愿望。这一栏目是本文的难点。本栏目配有一幅图片,表现的是儿童在愉快的交流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愿望,有的想成为学生、有的希望当值日生、有的盼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一内容的呈现,提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愿望,并激励自己为实现愿望而努力。

教学建议

1、在讲课时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或开学录像,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开学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在开学那天,是谁把你送到学校的?当时你是什么心情?上学了,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人对你说了什么?上学第一天,你看到了什么?学校的老师、大哥、大姐姐是怎样欢迎你的?

2、在讲第二个栏目时,提出问题,可以自由想象,也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来感受并发表自己的体会。这是本文的重点。启发学生思考:1、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2、邻桌同学相互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变化?3、看看教师的课程表和教学设备,摸膜自己的课桌椅,体会自己使用的物品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3、在讲第三个栏目内容时,结合图画,看看书中小朋友都有什么想法和愿望,启发学生想想自己的愿望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愿望与大家分享,并把自己美好的愿望画出来,贴在教室里,大家互相欣赏。

本课教学中应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1、由于各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来源也不同,教学时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如课本所提供的情况与本班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2、一定要注意到那些不容易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同学。因为刚到小学学习,多数同学能感受的成长的喜悦,但也有一些同学对新环境有陌生感,不同程度的体验到紧张与焦虑。对有这些情绪的同学,老师要多多关照他们,在允许他们一时达不到其他学生发展水平的同时,真诚的多鼓励他们,并设法消除其紧张与焦虑。

 

第二课《我们的校园》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健康、安全的生活”德目有关要求而设置的。标准中明确的对了解学校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们能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本课有一定的针对性。新生刚刚入学,对学校的环境和设施还并不了解,对设施的利用还有困惑。

 

本课设有三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是:校园探密。这一栏目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设在这一课的最前面,使学生上课后直接切入正题。从实地参观入手,发现校园中的不同场所。如:教师办公室、教室、操场、医务室、图书室、传达室等。加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相关介绍,使学生及时了解了自己“上课”的场所,“下课”活动的场所,最喜欢的地方,不太敢去的地方等。

第二个栏目是:认识我们的教室。课本12页展示了一组教室的图片。教室摆放整齐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深受同学喜爱的多媒体设备,漂亮美观的评比栏……除了自己的教室,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专用教室的图片,在通过图片的提示,引导学生发现学校的其他专用教室。

第三个栏目是:你会怎么办?课本13页为我们提供了几种学生在学校经常会遇到的几种情形,如粉笔要领,本子要送,课间借球等,在使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创设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学习利用学校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

教学建议:

1、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对校园参观后,回到教室里,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参观到的、参观时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说一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住学校的设施。同时还可让学生把自己在参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用笔画出来,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校的认识。

2、教学时观察完学校,在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的物品及作用。还可让学生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除了自己班级所在的教室外,还有哪些教室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各种教室的设施与用途,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明白教室并不只意味着自己的班级所在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一环节设置一个配对游戏。如:信息课在计算机教室上。

3、“你会怎么办?”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如帮助老师送本子,打球受伤看医生,课间找老师看借球等。教学时,请同学想一想,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然后结合成组,分别完成一项任务。这样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活动,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要注意两点:要鼓励学生敢于充分利用学校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设施。,但不能滥用。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保护学校环境设施、设备的教育。

 

第三课  《新朋友 新伙伴》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愉快、积极的生活”德目中“愉快、开朗”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属于与人交往的教育。与人交往应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因而对学生进行和同学交朋友的教育很重要。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和同学团结友爱的前期教育。本课教学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与针对性。现在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增多的,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不多。孩子们很需要这方面的教育。本课教学是面对新入学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知识比较少,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全,因而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

 

  本课有五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介绍自己。教材第14页的一个画面,前边十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大家愉快的拍着手,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找到了朋友,他们互相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第二个栏目:请你记住我。教材15页是老师和同学们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从“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会什么”使大家认识自己。开学初,有那么多小朋友,大家都是新面孔,怎样就能使同学很快就记住自己呢?就需要把自己的生活、性格、家庭介绍给大家。如果自己有什么突出的才能给朋友表演一下那会加深他对你的记忆。教材15也为我们提供了集中介绍方式。三位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爱好、特长,“我会唱歌”“我喜欢小汽车”“我的画画得特别好”。这几种情况知识进行了一下引路,在讲课时还可以从面进行介绍,如我家住在哪?

第三个栏目: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教材16页描绘了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情况,第一图,同学们一起学习,在热烈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幅图,下课了,老师和同学们在高高兴兴的做游戏。第三幅图,同学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第四幅图,描绘了一位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伤心地哭起来,几位小朋友围过来安慰她。这幅图告诉学生,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第四个栏目:我有一个好朋友。画画我的好好朋友,请他签个名。

第五个栏目:我们帮帮他。结合本课18、19页图呈现的小学新生在与人交往中常见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因为害羞、胆怯、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中。18页描绘了一个小男孩站在操场的一边,看着同学们在愉快地做游戏,而没有勇气走上前去和大家一起玩,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勇敢参与同学们的活动。一种则因为淘气、调皮、任性、小气、不懂礼貌等不招人喜欢。

教学建议:

1、在自我介绍以前,可让学生进行同座叫名比赛,看谁认识的朋友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主题。因为学生刚刚入学,互相之间还不怎么认识,因此需要同学们做自我介绍。介绍的方式可以用“找朋友”的方式进行。找到朋友互相说出自己的姓名。

2、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教学时,老师可以先作示范,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由同学互相介绍。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制作的小名片,课堂上介绍完自己送给朋友。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让朋友记住自己。

3、在进行第三个栏目的教学时,可以说说开学以来和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的、难忘的事。夸夸老师是如何关心小朋友的,同学之间是如何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学时可以请同学们在小组间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汇报。

 4、教学时,可以请同学们把自己最要好的一个朋友画下来,请大家猜一猜自己画的人是谁?并请被画的人签名。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自己朋友之间的距离。

5、教学时,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计情景,让学生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同学及其理由。教学时教师根据讨论随时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认识怎样才能让人喜欢,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教学中,也可提供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实际体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1、学生做自我介绍时,提醒学生想清要介绍的重点,以免慌张。介绍时口齿清楚,声音要让大家听到。同时在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听,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2、有些儿童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坏现象。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

第四课   《校园铃声》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而设置的。标准中“遵守社会规范”一栏中要求小学生要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本课教学就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

本课设有三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上课铃声。这一栏目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上课铃声响后,我们应该怎么做。20页描写的上课铃声响了,是上厕所、玩游戏、还是赶快进教室上课。在告诉学生上课前应该做好课前准备,等待老师来上课。21页是讲了上课后,发言时要积极,大胆,并且要讲秩序,老师叫你再发言;在别人发言和老师讲解时,要认真听,不要开小差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第二个栏目:下课铃声。下课铃声响后,同学们会有不同的安排,但什么事该先做,一定要是学生搞清楚。不要等上课铃响了,才想起还没去厕所或喝水。同时在课间活动时,也要注意安全。22页的内容是,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有的同学想去厕所,有的同学想去做游戏,有的同学想去喝水、还有的同学说要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等。23页所表现的是在课间学生活动的各种情形。有的能遵守规则和秩序。如:上下楼梯“靠右行”、排队跳绳、排球、踢毽等。也有的没能遵守规则,在做一些危险的事。如:在别人爬杆时,有的同学拽他的腿、在楼梯或操场追跑打闹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也就实现了我们这门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第三个栏目:放学铃声。这一栏目要使学生明确放学回家路上要注意什么?24页所展现的是放学的铃声响了以后学生背书包回家的情形。小兔贝的话提示同学们要带好回家的物品。以及在校门口放学的情景:一个打扮得很时髦的阿姨说:“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让我来接你回家。”小刚犹豫了,“我不认识她,能跟她一起走吗?”,旨在提示学生思考:遇到陌生搭话或来接你回家,该怎么办?25页的图是通过几种情形,提示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的要注意什么。如:第一幅是图在过没有过街桥、人行横道、地下通道的在过马路时该怎么办?第二幅图是走带有人行横道的公路时,要注意什么?第三幅图是在走田间小道回家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听听铃声,判断是什么铃声?这样有利于直接展示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判断性。结合21图让学生说说怎样上课才能听的好?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言,使同学们明白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不开小差或做与本课无关的事。

2、观察23页的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哪些行为值得提倡,哪些做法应注意避免。在讲解课间该做哪些有意的活动时,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安排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懂得:要安全、愉快的开展课间活动。真正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教学时,本课结合24页提供的几种情形让学生来回答,也要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放学回家安全的教育。

 本课教学注意事项:教学时要根据本校铃声实际情况开展活动,不要限于课本。

课时建议:每个主题两课时,本单元共8课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