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与探索世界 普宁城东中学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
【命题趋向】
本专题主要学习哲学的基础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从近几年高考看,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根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运动与规律、意识的本质及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与认识关系、真理、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等。从题型看,往往依托哲学家的代表性观点、成语、俗语、漫画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的基本观点;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体实例,以主观材料题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0年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结合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所获取的成果,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结合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不同地区、行业的具体表现,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建国60周年的成就,考查实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检验作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
【考点透视】
㈠重点内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而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⑵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某一领域的规律;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⑵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通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投身实践。
⑵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㈡难点内容
1、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⑴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⑵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正确把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
认识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谓正确的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相反,与客观事物不符合的认识就是错误的认识。从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区别来看,能够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备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
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①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⑶怎样用实践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
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㈢易混点
1、哲学就是世界观。(×)
辨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能上升为哲学,只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不等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辨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都来源于实践。
4、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辨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故终极真理说法是错误的。
【真题研析】
真理1(2009年山东卷)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以隐身衣问题这一自然科学素材为命题背景,体现了试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侧重回答“怎么做”。材料强调的是“梦想变为现实”,而不是预测未来,①项不符合题意;④项说法太绝对,应排除。科学创造需要科学实验,需要科学幻想,②③项符合题目主旨。
真题2 (2009江苏卷)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解析:以名言古训、成语、俗语等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相应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近向年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从“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 “ 手中之竹”,说明郑板桥不仅把握了竹子的外部现象,更充分把握了竹子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A项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B项说法错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D项说法均不准确。
真题3(2009安徽卷)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本题以农村改革为命题命景,反映了对“三农”这一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改革过程,体现人的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②项符合题意;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说明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项符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项表述错误;④项说法太绝对。故答案选C。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