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③3.6“生态环境的保护”~必修③“实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1-27 17:10:13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必修3P118)

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我国的人口现状如何?(必修3P119)

人口增长过快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3.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必修3P119)

2005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3.3亿以内;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必修3P120)

(1)人口增长,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导致植被遭到破坏,进一步导致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又直接导致了可耕地面积减少。

(2)人口增长,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使大部分城市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3)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出现了能源问题。过多的开采化石燃料,导致了环境恶化,例如酸雨、温室效应等。

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必修3P123)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全球气候变化如何,产生怎样的后果?(必修3P124)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7.海洋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必修3P124)

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8.引发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臭氧层破坏有哪些影响?(必修3P124)

原因: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影响: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9.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必修3P124)

植被的破坏。

10.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有哪些? (必修3P124)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1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必修3P12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12.从哪几个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必修3P126)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14.就地保护的含义和意义?(必修3P126)

就地保护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5.易地保护的含义和意义?(必修3P126)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易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必修3P128)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3.7实验

1.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3P51)

(1)实验原理是什么?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难以生根的林木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2)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0-4mol/L、10-2mol/L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提出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3)结果分析(必修3P52)

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相同,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2.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3P68)

(1)方案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作出假设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四、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