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案设计及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16 21:15:35

一.背景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我就“蜗牛”这一课的教学说说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农村学校要利用独特的地理和环境资源,因为蜗牛在农村的环境里比较容易捉到,因此我起先安排了课前准备和学生一起捉蜗牛,在捉蜗牛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深刻的感受,因为学生在捉蜗牛的过程中了解到它的生活环境后就容易找到蜗牛。然后在教学时学生已有亲身的体验,这样使学生能够亲近于课堂、亲近于蜗牛、亲近老师和同学,为学生学习好蜗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我也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从而去主动地探究事物,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牢固的,可以说有的是终生难忘的。我认为《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更需要这样,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学生把自己捉来的蜗牛放到准备好的玻璃缸中(每小组准备玻璃缸)。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去捉了蜗牛,捉了多少?你们喜欢蜗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二)丰富感知,激发兴趣

大家先一起来看一组关于蜗牛的动画片(主要介绍蜗牛的种类、生活习性、颜色等特点)。

讨论:谁来说一说你刚才从动画中了解了蜗牛的哪些知识?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既亲身感受捉蜗牛的乐趣,又观看蜗牛的动画片,让学生对蜗牛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从而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性评价,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设置疑问,启发探究。

师:除了刚才我们已经了解的蜗牛知识之外,你还想了解有关蜗牛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提出好多问题,教师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列到黑板上。

[这一个环节,可以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深入探究,学生解疑

1.首先观察蜗牛的外形,四人小组利用放大镜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2.接着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

要求同学们观察蜗牛是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来爬的?怎么爬?爬的速度怎样?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蜗牛放在一样物体上进行观察。

[这一环节创设了自己探究的条件,采用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相互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研究蜗牛的吃食和饲养

通过教师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你的新发现记录下来,由于时间有限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带回家研究,下一节一起交流。

[科学课的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向课外、校外延伸,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在自主的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授之以鱼,还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把“学会”变成“会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蜗牛后,掌握观察动物的几个基本方面,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营造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同时利用农村小学的地理环境优势让学生课前感受亲自捉蜗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把经历活动的过程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和集体的研究、交流等过程中,体验一系列的直接经验,体验观察过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节课的课堂设计中,我安排了三个活动环节:第一步:让学生一进课堂,马上投入到了自由的观察活动中,再安排动画片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和活动方式等。在观察和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观察动物的一些方法。

第三步:对蜗牛食物的探究和饲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蜗牛。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发现。

3、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大量的提问和叙述,没有精彩的讲解,但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制订研究目标,在活动中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和共享。促进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方法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问题。

需商讨的地方:

1、教师的设计如何与学生原有的接受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磨合。课堂设计如何与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的调整。

2、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如何高效、合理。在学生自我探究过程中生成的对活动的过程、方法的体验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知识目标和达成度如何把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