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学设计 苏教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什么是蜗牛的遗传性?例如,蜗牛有两只眼睛在一对触角柄上转动,还有一对触角用来探查前面的环境,它用一只肉足爬行,它有一个硬壳,能把软身子缩进硬壳里去等等,这种遗传性和蜗牛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既然我们要求孩子注意这个“相互作用”,我们就得给蜗牛提供不同的环境供它选择。例如,粗糙的和光滑的表面,湿的和干的环境,暗的和亮的环境等等。当然,还有一切生物的基本必需品——食物。我们给蜗牛各种不同的食物,供它选择,看看蜗牛吃什么?不吃什么?
本节课的科学现象是蜗牛怎样和环境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生命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主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本课属于三年级动物单元,属于“生命世界” 部分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使学生知道生物根据它们的遗传性跟它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所有科学现象的基础,也是宇宙万物的基础,比如,在我们观察的东西中有什么变化,我们就把它假定为观察对象间的相互作用。蜗牛吃的时候,苹果不见了;蜗牛移动的时候,身后留下一条粘液的痕迹。动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两者都起了变化。因此这节课也就是宇宙现象的一个缩影。现结合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的特点,主要进行探究发现板块的一些方法梳理。
1、生命形态观察归纳法:对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描述。
2、探究——研讨。
【学情分析】
对于《蜗牛》这一课,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并从书上了解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同时,在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但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方法才刚刚建立,因此观察项目不宜过多,而应“少、实、深”。
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通过学生对蜗牛身体、运动的观察,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的过程,使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2、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学习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3、培养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
2、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课前每张实验桌准备一只装有三四只蜗牛的盘子,三个放大镜,一只装有鸡蛋,黄瓜、葱头、苹果、面包的盘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说牛不是牛,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生:蜗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
师:你们对蜗牛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生1:蜗牛爬的很慢。
生2:蜗牛背个小房子。………………………………【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