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磁性》教学片段与反思
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金国江
片段一:
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种的磁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依次将各种形状的磁铁“贴”于黑板上,有蹄形的、方形的、环形的、条形的和柱形的。)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磁铁的形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啊?
……
师:我们都知道磁铁有什么本领?
生(异口同声):吸铁!
师:嗯,磁铁除了吸铁以外还能不能吸引其他的东西啊?
生:不能!
生:能!我觉得还能吸引铜或者其他的一些金属!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知道?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教师提供的材料有铁片、铜片、铝片、铅丝、铝片、塑料、蚕丝、木片等等还有作业本上的瓶盖、小刀等,每一样都标上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同学们也可以从文具盒里边、身上寻找一些东西来试试。
师:请各小组对照作业本30页,在磁铁能吸引的物体后面打上钩。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开始吧!
……
片段二: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指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活动)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新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磁铁隔着科学书也能把铁片吸起来。
生:我们发现磁铁能吸起一串的回形针来。
生:我们发现条形磁铁的磁性中间弱两端强。
师:哦,你们小组认为条形磁铁的磁性中间弱,两端强?(教师在黑板上的条形磁铁两端各写一个“强”,中间写上一个“弱”。)他们认为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一样,是这样吗?(分别在强弱后面打上“?”号 )认为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1、2、3……,认为一样的呢?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师: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把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准备用磁铁的不同部分去吸回形针,哪里吸得多的说明磁性强!
师:嗯。你们这个方法很好,其他组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们小组准备这样做:先把回形针排成一排,然后把条形磁铁放上去,看磁铁的各部分吸的回形针的本领是不是一样。
生:我们小组的设计是这样的:先把铁片放在中间然后把磁铁倒过来,然后再把铁片放在磁铁的两端,看看情况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一样的。(学生边讲边演示)
生: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我们把三个铁片分别放在磁铁的中间和两端,然后摇一摇看铁片能不能掉下来。先掉下来的说明磁性要弱。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研究同一个问题都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那接下来就用我们自己的实验设计来研究一下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样的。
……
【教学反思】
1、 课堂作业的合理穿插
科学课的作业问题,一直是科学老师甚至是科学教研员的隐痛。做吧,一个个的探究活动下来实在没有时间再把作业当堂完成了;放在课外吧,语文、数学已经把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了,基本无暇顾及我们的科学课了;不做吧,学校的常规检查不可能对科学作业视而不见的,再说了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可到目前为止,在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都把科学作业冷落在一旁,似乎科学课真的不需要作业。但笔者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于是在这里做了一些尝试,在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作业本上的一组材料还让学生寻找身边所有可以尝试的东西。这样学生在科学探究时把学生一部份作业也顺带完成了,同时这也是一个实验的记录,可以方便学生实验交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节约的课堂的宝贵时间,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当然这样的穿插必须合理,而不是牵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多个心眼把作业也备进去,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完成。
2、 实验方法的多样选择
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学生玩磁铁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的问题?教材上介绍了两种方法:在磁铁的各部分挂回形针和滚钢珠。应该说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但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拘泥于一两种方法。如果采用一种方法实验,常此以往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我们逐渐熄灭!学生也容易养成依赖别人(小组)的坏习惯。所以我大胆放手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汇报交流后用各组自己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从学生汇报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创造能力也真是不可估量的,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我对每个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来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最后殊途同归,不同的实验设计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我想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实验体验了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来研究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求采用某组的方法来操作。
3、实验器材的巧妙利用
在实验器材的利用上本课有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开始的时候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利用磁铁的磁性把它们都吸在黑板上,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然后请学生根据各自的形状给磁铁命名以后将名字一一写在不同形状的磁铁下方,看起来一目了然。我想用实物比用图片或者课件来演示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是在利用实验器材对课堂的调控上,教师通过及时的课堂评价、小组评比等方式评比出优胜小组,在领器材的时候让获“☆”多的小组先来领材料。别看仅仅是一个先后的问题,各小组都很在意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时候教师就轻松多了。对于表现特别好的小组,我还将磁铁借给他们,让他们课外继续探究磁铁的奥秘!这一举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章鼎儿老师那盏小桔灯的故事常为人称道、叹服,利用好实验材料,科学课上我们同样可以让它一次次精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