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doc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保持和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生命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宗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依据趣味性、适切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等原则,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童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儿童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感,而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蜗牛作为切入点,激发他们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三年级是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第3课校园里的小动物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第2课时对动物进行分类,本课是第1课时。对于蜗牛,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蜗牛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学生对蜗牛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从课前在校园里捉蜗牛,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同时在上一课植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蜗牛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2)认识蜗牛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组成;
(3)知道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和蜗牛的食物。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细致的观察活动,实现观察能力的提高,了解蜗牛。
六、教学准备:蜗牛、放大镜、玻璃片、记录表和笔、菜叶等食物、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去捉了蜗牛,你们在哪能找到蜗牛?捉到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2.小结:雨后大多能找到蜗牛,蜗牛生活在墙角、树下,以及石头阴影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老师展示出相应的照片)
3.你们喜欢蜗牛吗?这节课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
(二)组织探究活动,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1.提出观察的注意事项: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2.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1)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2)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3)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
(4)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录画下来。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画一只蜗牛),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最像。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画蜗牛比赛,把对蜗牛外形观察引向全面细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蜗牛的外形特征。
3.观察蜗牛的身体
(1)提出观察问题:①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要想画得最像,应该怎样观察?
②如果蜗牛太小看不清楚,你有什么办法吗?
③蜗牛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几对?这两对触角一样吗?
(2)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边观察边记录或画,教师巡视。(强调有顺序的观察,从头到尾、先整体后局部。)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投影出示蜗牛结构图,认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头(触角、眼睛、嘴) 腹(腹足) 壳 尾 的特征(板书)
【设计意图】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尝试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利用放大镜进行细节的观察,期望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观察态度。
4.观察蜗牛的壳
(1)提出观察问题:①蜗牛的背上有什么?像什么?
②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
③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
(2)学生观察蜗牛的壳,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壳的特征。(教师出示图片结合学生描述加以指导说明)
蜗牛的身体外面有一个螺旋型的贝壳;壳比较硬;壳上有弯曲的线;螺线的展开方向。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蜗牛进行描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使学生掌握蜗牛的外形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
1.提出观察问题:蜗牛怎样出壳?怎样爬行的?
2.学生观察爬行的蜗牛,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部分,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蜗牛怎样出壳、怎样爬行,学会动态观察,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蜗牛腹足的作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态度和耐心,提高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四)观察蜗牛吃食物。
1.提出观察问题:蜗牛吃什么?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
2.学生观察吃菜叶的蜗牛,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齿舌,教师指导。
3.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进行细节观察,发展他们的研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