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赏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16 21:17:49

 “这堂课没有科学味”,“科学课堂太难控制”、“有时学生激情太高,无法控制;有时学生却兴味索然,没有好奇心”,“科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目前科学老师常常提到的问题。如何驾驭我们的科学新课堂?

在自由与规则间,奏响我们的科学课进行曲!笔者认为自由与规则的交融,体现了科学课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人本化的学习心理,又能获得科学素养的培养。“求真、存异”而不乏趣味,科学课堂将变得紧张而有序,成为富于挑战性的“才富大擂台”。

片断一:声音的发生与什么有关?教科版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能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来,猜测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生:我估计喇叭的声音是电流产生的。

生:我认为尺子的声音是撞击产生的。

生:纸的声音是磨擦产生的。

生:我觉得声音的产生与纸的柔软和坚硬有关,硬的纸声音很响,软的餐巾纸好像没有声音。还与纸的厚薄有关系,厚的纸声音要响些。

师:这是我们的猜想,但科学猜想需要一定的证据,你是怎么想到是它产生的呢?我们在研究热水袋在冷水中下沉的原因时,通过比较热水袋受冷时发生了什么变化,才预测到可能是体积缩小造成了热水袋的下沉。一个物体原来没有声音到有声音,这个物体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这些变化可能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接下来,你准备怎样观察研究这个问题呢?

生:我准备观察比较喇叭发声音前后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可能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我也要看看锣、鼓发声音时有什么变化?

。。。。。。

现在你能预测到哪一种变化可能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呢?

生:喇叭在发声音时的变化一是电接通了,二是喇叭在振动。起先看不出来,后来放了一些碎纸屑,纸屑会跳起舞来!我想喇叭发声的原因是通电和喇叭振动起来造成的。

生:我观察到锣在发声音时,是由于敲打了一下,还由于锣的表面在振动,很快的振动。敲打和振动应该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钢尺在发声音时,是因为有了与钥匙磨擦,钢尺也在振动。磨擦与振动是尺子发声的原因。

师:磨擦、敲打、撞击、振动后,物体产生了声音,这四个都是可能的原因。这4个发声的物体,尽管让它发声的方法不同,但都观察到了同一现象,那就是发声时―――(学生齐答)都在振动,现在你猜想,不,应该是科学预测一下,产生声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齐说)是物体的振动。

我们从随意猜想,到有一定根据的科学预测,预测到是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这可是今天的重大发现,谁能记录这个科学发现?

。。。。。。

 

赏析:假设的自由与科学猜想的规则:

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学生从猜测,到有一定根据的科学预测,对声音产生原因的不断的认识,排除了“磨擦、敲打、撞击”等因素,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振动的共性现象,从而科学预测到与振动有关,在科学老师的指引下,一步步迈向科学的殿堂。

科学课堂应该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但面对一个问题的猜想过分随意,回答五花八门,“答案”仅仅是形式上的丰富多彩。科学课如果仍旧停留在原先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没有获得发展,显然不行。科学课对问题的假设、猜想,应该强调有一定的依据,想法并非空中楼阁,那种天马行空式的猜想是毫无意义的。在观察和实验中搜集有用的信息,为科学猜想服务。

科学探究犹如一张捕鱼的网,经过一次次的无关变量排除,一层层缩小捕捉范围,鱼儿会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我们捕捉的目标了。科学课上的“猜一猜”应更名为“科学猜想”或“科学预测”,即有一定根据得来的想法,一种基于实验和观察中得来的科学预测。

 

片断二:你认为哪一瓶的可乐最多?(教科版三上《比较水的多少》)

哪个瓶装的可乐便宜?实质上是“比较水的多少”的问题,话题从“水”转向“可乐”。1号瓶、2号瓶里可乐的多少比较起来很简单,如果水位一样,瓶大的就水多;如果瓶一样大,水位高的就水多。由于3号、4号瓶子的大小、形状不同,装水的多少较难比较,从而引发了学生的争论。

1:我认为3号瓶最多,因为3号瓶里的水最高。
    2:我认为是4号瓶最多,因为4号瓶粗,如果把4号瓶里的水放到3号瓶里去,就会比3号瓶里的水高。

3:我认为3号瓶最多,4号瓶的瓶要大些,但可乐瓶的底部是凹进去的,放的水其实很少,上面的水应该过来补充一点,这样水位就会更下降一些。所以3号瓶的水才是最多的。

师:现在的问题是水位和瓶子大小都不一样,怎样比较水的多少?

生:我认为3号瓶与4号瓶一样多,3号瓶水位高一点,但瓶要小一些;4号瓶要大一点,但水位要低些,所以3号与4号差不多。

师:现在统计一下,认为第3瓶最多的举手?认为第4瓶最多的举手?
      (统计结果:认为3号最多是9人,认为4号最多是4 人,认为一样多的是22人。
师:老师也来猜一下,看来,人数多的肯定是正确的,我也猜是一样多。于是又变成了23人支持这种观点。

生:我对老师有意见,人多不一定正确。我们要求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赏析:

1、“选材的自由与材料(瓶子)的规则”。材料的选择是自由的。用可乐代替水来比较谁多谁少,使探究活动更走向生活化,孩子们对可乐的经验发挥也是自由的。避免了由于没有较好的生活经验支持与个体的需求驱动,使科学探究过于纯粹“求真”而兴味索然,为学生的思想自由纵横驰骋提供基础;但供探究的材料―――4个瓶子是有规则的,这是4个大小、水位不同的瓶子,构成了具有良好“结构”的探究材料。1号大小等于2号大小,但都小于3号瓶大小,而3号瓶与4号瓶,瓶的大小与水位都不同。同时,每个瓶中可乐的多少,老师预先准备得可谓匠心独运,肉眼难于分辨。这一活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储备、认识被充分激发出来,并且积极、自由、主动地尝试着向前发展。

2、求异(不同观点)的自由与课堂秩序的规则。当出现不同的猜测时,课堂会陷入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观点反复声明的争论状态,课堂秩序可能走向无序,老师马上来一个科学调查统计,既给学生火爆的头脑降降温,课堂本身同时介入科学调查的探究示范,观察事物需要搜集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常用的方法。哪个瓶的水最多?老师也加入预测队伍,故意迷惑学生:人多的一定是正确的,随即有同学反对,要求实验验证。这里,老师巧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迷信书本、老师、同学,大胆怀疑,尊重证据、要勇于创新。看来,课堂善意的陷阱还是值得埋伏的,好的陷阱就是一篇文章很精彩的伏笔,其课堂效果绝不亚于上演“十面埋伏”的古戏台前的惊心动魄。

 

片断三:纸为什么没有湿?教科版科学三下《了解空气》

教学空气能流动时,上学生体验空气的流动,设计了让空气搬家的活动,怎样让空气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呢?倒一下。

在《了解空气》一课中,“纸的奇遇”的事实,学生开始了解释――――

生:水不能进去,可能是空气有一股神奇的力气,不让水进去。

生:我认为,杯子里是空的,但不是全空的,杯子里进去了一点点水,约有1厘米水,空气由一杯变成大半杯,我爷爷告诉我空气能压缩的,我想杯子里的空气,被水压缩了。

生:水像我们人一样,会占里面的位置。上课了,教室里的座位都被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同学占满了。

生:杯子里的纸没有湿,所以空气是防水的。

。。。。。。

赏析:

解释的自由与尊重事实的规则。“纸为什么不会湿?”,面对“纸是干的”事实,孩子们的解释是不同的,独特的视角,有趣的想像。但科学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但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是不同的。科学解释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科学的真理性具有相对性;一切的科学发现、科学假设必须从实验和观察中来;

 

 

片断四:你准备怎样证明你的观点?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

 

师:现在的问题是可乐的水位和装可乐的瓶子大小都不一样,怎样比较可乐的多少?

1:把可乐倒到同一个杯子里一比就知道了,如果3号瓶水位高,就是最多的。

2:拿一个跟其中的一个一样的瓶子,比一比就知道了,如果3号瓶里的水位要浅,就是可乐要少。

师:这是一种倒入相同的瓶子的方法。(板书:方法一:倒入相同的瓶子。)
生:用一次性小塑料杯来装水,比比谁的杯数多。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比杯数。(老师板书)能不能用不同的杯子来装后比杯数。

生:这样不公平的。

生:把3号瓶中的水的水位划一条线,倒出来,再把4号瓶中的水倒入3号瓶,再划一条线,比一下线的高低就可以了。

生:我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这2个瓶子的上半部是一样大的,把3号瓶与4号瓶倒过来,放在桌子上。倒过来后3号瓶、4号瓶的下面都一样大,结果只要看看水位高低就行了。(这位学生边说边拿起二个瓶子做给大家看。

师:有这个办法?这么简单?与众不同啊!

(孩子们惊奇的眼神过后,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我还有用尺子来量的方法,(用手比划着解释自己的做法。)

生:只要称一下水的重量也可以知道谁多谁少。

师:怎么称?是不是直接称一下?

生:不对,因为瓶子的重量不一样,应该倒入一样的瓶子中去称才对。

生:老师,我们小组四个人想做4种方法,先做哪一种呢?

。。。。。。     

 

赏析:

1、 假设的自由与求证的规则。

科学课倡导大胆假设,而又要细心求证。你认为哪一瓶的可乐最多?有说3号瓶最多的,也有说4号瓶最多的,还有3号、4号一样多的。作为假设的方法,作为理论上讲是很多的,对于假设的结果本身却没有对不对的问题,但求证方式却大有讲究。这涉及到实验变量控制意识,公平意识等等。科学课上有收有放、有幻想有“较真”,“求证”、“求真”的规则是永远的。让学生感到学科学需要实实在在的实验,科学是最让人信服的事实。科学强调的实证性与个体的主观臆断之间的矛盾解决,体现了科学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求真”思想。

2、 技术方法的自由与解决问题的规则。

探讨比较可乐的多少的多样性方法时,学生想到了六种方法,老师准备的材料箱里有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材料。技术方法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个性的自由张扬。但解决方法依然必须遵循公平测试原则。

3、 “个性自由与小组合作的规则”。

在科学老师民主人本理念的引导下,学生比较水的方法出乎老师的意料,看来学生是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来3号瓶与4号瓶倒过来后,瓶的上部变成了下部,桌子上支撑瓶的是瓶的盖,由于倒过来后瓶的下部一样大,结果只要看看水位高低就行了,这可是一个绝对一流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足智多谋”。

但不同的验证方法与小组有限的实验时间、材料间的矛盾,必须寻求小组内成员的精诚合作。如小组讨论:准备运用哪种方法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或仪器?小组怎样分工合作。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权,根据实验需要自己选择材料,更能锻炼学生将所学所用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但如果小组内成员关于实验的内容方法的意见分歧较大,碍于材料、时间的限制,必须在小组长领导下,本着协调合作的精神开展统一探究。

 

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开始我们的科学课!笔者认为“自由”即人文精神,规则即“科学精神”。

纵观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当前的科学教育课堂必须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驾驭我们的科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方面,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兴趣驱动下探究,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的思想,让他们获得人性的自由,合作的乐趣,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昂扬、情感的满足、个性的张扬。这是我们要追求的“自由”。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在关注学习情感,关注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区分想象与事实,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意识。

在于自由与规则之间,开始我们的科学课!那将会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生机而不烦燥,活泼而不混乱。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