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2
一、 目标分析(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以《科学理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为准绳。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获得知识,形成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也要让学生在经经历无数的探究活动后感受“科学之美” 、“科学的生命与活力”。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必要的,它有科学课程理念做支撑,有学生认识水平为保证,它将对后续科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建立的关于自然现象的些许概念起源于他们的感觉经历,一些概念或者图式,虽然影响了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他们却不能用语言准确地将其表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和同伴同讨与交流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无论小组讨论、交流本身反映出进步与否,个人在科学理解方面的进步都发生,这表明,理解方面的进步与其说是通过由其它儿童的观点所提供的支架,还不如说是通过为每个人提供的辨别他或她自己观点的听和说的机会而获得的。为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我安排多次讨论、交流。以期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说、听,辨别别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想法来初步实现认识的建构。如讨论“发声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法,讨论交流探究后的收获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全班有典型性的交流、汇报使已建构的初步认识得以完善。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为现代科学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而建立以学生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或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现实途经。探究学习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以探究活动的开展为主导载体,通过让学生经历系统的、具体的、多次的探究过程来形成、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怎样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双螺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怎样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双螺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过程的主要适用模式
旨在“去异求同法”的概念澄清型探究主题学习指导模式
教学主线索:(概念平台+探究过程)
检验概念概念明晰 概念应用 |
提供个例 个例学习 事实描述 |
同例观察同例比较寻求共性 |
尺子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
音叉、锣、鼓发声时的状态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锣、鼓、尺子 、橡皮筋装置、音叉、乒乓球、铁架台、演示台、哨子、课件、记录单、彩色粉笔头等;
学生材料:尺子、橡皮筋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各位同学利用身边的东西制造声音,建议大家在制造声音的时候适当控制音量,好吗?
2、想一想,刚才你是怎样制造声音的?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个例学习、个例学习、事实描述:
1、提供尺子、皮筋,你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2、讨论实验要求:
3、学生实验:
4、交流使尺子和皮筋产生声音的方法:
5、探讨:为什么拉伸皮筋或弯曲钢尺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拨动皮筋和钢尺却能发出声音?
6、发声时的皮筋和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
7、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振动。
8、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尺子和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板书:尺子振动、皮筋振动)
(三)、同例观察、同例比较、寻求共性
1、我这里有个鼓,我请一位同学来敲一下,大家仔细观察它有没有振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敲鼓)
2、看清楚鼓面振动了吗?
3、有办法证明鼓面在振动吗?(板书:鼓面振动)
4、这是一个音叉,我敲一下,哎,发出声音了,但看到它振动了吗?怎么办啊?((板书:音叉振动))
5、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振动,有些物体的振动很明显,有些不是十分明显。(板书:振动)
(四)、检验概念、概念明晰、概念应用
1、如果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突然间停止振动,那会怎么样?
2、我这里有面锣,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它停止振动?
3、同学们手中有皮筋和尺子是不是也会这样呢?请大家试一试。
4、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5、在我们的身体上也有一个可以感受振动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6、小结延伸: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先前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的时候这些物体也在振动,请你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察、去感受、甚至可以用其它一些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振动,好吗?
结构化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尺子振动
皮筋振动
鼓面振动
音叉振动
……
副板书:
拉
摩擦
弹
……
学习单设计:
实 验 记 录 单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对比观察 第 组
不发声的方法 |
你看到了什么 |
发声的方法 |
你看到了什么 |
弯曲尺子 |
|
拨动尺子 |
|
拉伸皮筋 |
|
拨动皮筋 |
|
我们的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