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下第四单元第一课
执教:萧山区云石小学 沈辽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是起始作用,为后面《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各种各样的矿物》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采集岩石标本,是对一个岩石的特征观察,重点是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并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第二部分是在认识了一些岩石的特征后,根据某一特征,给岩石分类,是第一部分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性特征,给岩石分类要学会根据岩石的某个特点确定分类标准。本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岩石的观察,知道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对岩石的分类活动,理解各种岩石的个别特征有相似性。
能力目标:
1、会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岩石进行观察,观察后能准确的运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能用恰当的词语全面描述岩石的特点,并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目标:
1、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2、感受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是美丽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感官认知岩石的各种特征,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寻找岩石的相似特征,认识岩石的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器材:各种岩石标本,托盘,记录单。
教师演示器材:岩石标本、相关课件等。
【教学流程】
时间分配 |
师生活动 |
听课记录 |
课前谈话 1、交流岩石的认识 3分钟 2、观察、描述岩石 7分钟 3、进一步交流概括岩石的特征 15分钟 4、观察多种岩石的各种特征 10分钟 5、给岩石分类。 5分钟 |
谈话引入 (上课) ①出示一块石头,这是什么? 在地质科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岩石,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石头都是岩石。 ②哪里能找到岩石?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图片,岩石——就在我们身边。 ③砖头、瓦片这些是岩石吗?是谁制造出的? 这些称为工业岩石,不是岩石。 小结:岩石是谁制造的?——是天然的! 岩石除了是天然的特点,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①继续出示刚才这块岩石, 我们可以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呢? 师生交流:可以用眼、手、闻等观察。 提示:不能用尝的方式来观察岩石。 ②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观察描述这块岩石。 ③汇报: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① 我们还能观察什么呢? 如果用眼睛看,还可能忽视了什么? 师生补充:光泽等词语。 ②对于这些特征的词,我们是怎么理解的? 举例子:颜色,透明度,硬度等。 ③我们重新观察刚才的岩石,并用记录单记录。 ④再次汇报这块岩石的特征。 ①想观察更多的岩石吗?展台出示一些岩石 这些岩石的特征是怎样的? 它们的这些特征会相同吗? 观察中还要注意什么呢? ②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更细致. 观察交流岩石的特征, 及时记录这个岩石特征, ③听一听,看谁汇报更全面. 汇报员汇报观察到的特征, 其他小组仔细对比。 教师提问刚才的小组观察的是哪一块岩石? ④我们发现,这些岩石的特征相同吗?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呢? 小结,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师描述:我有这么一个描述,大家猜猜是哪一块岩石? 教师减少描述的内容,学生猜不准了 为什么呢?有些特征是相同或相似的? 找一找相同点? ①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将岩石分成两类。 在盘子将岩石分为两堆。 ②学生在展台出示,说明分类的标准。 ③师生交流:我们将岩石分成两类有什么用呢?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分类的? ④如果想了解岩石更多的特征,怎么办? 课外找资料学习,阅读书本81页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了解岩石。 |
|
看 颜色 光泽 颗粒 形状 |
摸 光滑粗糙 软硬 |
闻 气味 |
听 紧密 |
掂 轻重 |
各种各样 的 岩 石
【相关表单】
岩石观察记录表
小组:_______
观察方法 |
观察内容 |
该岩石的特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 |
看 |
颜色、光泽、颗粒、____ |
|
摸 |
|
|
闻 |
|
|
|
|
|
|
|
|
该岩石为___________号岩石 |
【教学反思】
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中,有效教学研讨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本课中的有效研讨,是层层递进的,虽然学生对岩石有些熟悉,只不过是在平时接触石头的基础上,石头跟岩石是不同的,而且语文课中的岩石概念也会影响到科学课中岩石概念的构建。所以,我们不能期待在这一堂课里,就能让学生对岩石完整建构,这是整个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目标。
课堂研讨开始于岩石概念的认识上,师生通过简单的交谈,明白岩石是在我们周围的,岩石是天然的。但岩石除了是天然,到底还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让学生清晰接触到探究的问题——岩石是怎样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观察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学生的继续探究,很大程度上看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被激发,是不是思维主动的参与。
学生准备观察岩石时,需要师生的研讨,回忆起观察的方式,观察岩石需要用哪些感官,要注意什么。在学生汇报了岩石的一些特征后,丰富学生的观察,丰富学生观察到的岩石特征,理解这些特征的描述。
当学生能认识到岩石有那么多描述的特征,有那么多的特征需要去认知,我们就提供给学生一些岩石,让他们感受岩石之间的不同,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师生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特征描述,逐渐归结出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可是岩石又会在某一个特征上有所相似。活动自然生成于研讨之后,对这些岩石进行某一标准的归类,其实是认识岩石共同特征的感性方法。而归类之后的研讨,又凌驾于归类之上,师生在研讨中意识到,归类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岩石。
这堂课中,因为研讨是层层推进的,在研讨中,要避免汇报多,而交流探讨的少。要通过引导,点拨与影响学生,让他们在研讨中,逐步成长,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研讨中,特别要注意研讨时的秩序。研讨时,谁先说,谁补充,谁最后来小结,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要让学生懂得研讨的要求,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尤其是教师,是平等的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研讨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这些意识,课堂中实施的研讨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而教师经常要做的事情,是积极引导学生围绕研讨问题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