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上第三单元第三课
执教:建德市马目中心学校 邵礼琴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在教学中,设计与课本中的有所调整。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经历岩石变化的探究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探究,把两个小活动整合成一个大活动,进行长时探究,简约我们的课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二、原本在风化概念出示后,是让学生通过欣赏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而我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化概念,让学生说说岩石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模样。删除了欣赏地形地貌这块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认识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坩埚钳、小塑料碗、冷水、带盖塑料瓶。
【教学流程】
时间分配 |
师生活动 |
听课记录 |
约2分钟 约30分钟 约3分钟 约5分钟 |
一、引入。 1.师生谈话:把这块岩石放到大自然中它会改变模样吗? 2.揭示课题。 二、探究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1.生猜测:如果岩石会改变模样,是哪些因素改变它的模样。 2.设计模拟实验。 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②小组完善模拟实验设计。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研讨。 ①小组内交流研讨。 ②小组汇报,班级研讨。 三、初步了解动植物对岩石的作用的补充认识。 四、初步形成风化概念。 1.小结得出风化概念: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进一步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
【板书设计】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温度(冷热):碎了、裂了、有小颗粒、有气泡
风化 风
(长期、共同) 动植物
……
【相关表单】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实验记录一:
实验前先观察岩石,建议从数量、有无棱角、有无裂缝、光滑度等方面观察。
探究的问题: |
冷热作用能不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
||
实验方法
|
|
实验前后的岩石有什么变化?(用画图或简洁的语言记录) |
|
我们小组认为 |
冷热作用 改变岩石的模样。 |
实验记录二:
实验前先观察岩石,建议从数量、有无棱角、有无裂缝、光滑度等方面观察。
探究的问题: |
流水的作用能不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
||
实验方法
|
|
实验前后的岩石有什么变化?(用画图或简洁的语言记录) |
|
我们小组认为 |
流水的作用 改变岩石的模样。 |
【教学反思】
充分探究是有效研讨的基本保证。
第一次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冷热作用”和“流水作用”的模拟实验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当时的想法是:为更好地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有效研讨,尽量压缩学生的实验探究时间。可是在学生交流研讨中却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学生获得的信息很少,也就不能很充分的展开研讨。很苦恼,我有这么多的时间给他们,他们怎么就无话可说呢?后来课后问学生:“你们怎么就这么点发现?”学生拿着他们的成果,沮丧说:“我们第一个实验只做了一次,您就喊停了,我们只发现了一点点小颗粒在杯底。”
为什么要探究?其实就是为了之后的有效研讨,为了保证研讨更有效。只有学生在充分探究后,才有话好说,有发现说。他们的研讨才有效。
“有效研讨”根本目的,是希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真正的“有效研讨”并不是说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研讨,而是让学生把它们从探究中获得的所有信息,能通过交流把该说的都说,尽情地说。表达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认为准确的评价;尝试解释,自觉形成共识、建构概念。
所以我们所谓的“有效研讨”并不是充足的时间。探究是为研讨服务,因此要想做好有效探究也必须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
学生理解概念是有效研讨的表现。
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风化”。首先是根据学生第一板块的初步形成风化概念,接着是运用理解风化概念。通过“说说岩石未来可能是什么模样”这一拓展活动,让学生建构并进一步理解风化概念——长期、共同的作用。而不是通过许多地貌图片欣赏,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是长期作用,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完成的。我认为我这样的设计教学,能较好的结合学生本堂课的认知,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特点。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能做好这两点,那所谓的研讨才能说得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