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小番茄)在液体中的沉浮 优质课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28 21:09:21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第七课的研究内容。在学习了物体本身的原因对沉浮的影响后,学生对沉和浮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即将进行的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充满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但基于前面的探究内容、方式方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沉浮的认识只停留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本课由“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课外拓展”四个活动组成,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液体的密度(没有直接出现)。力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动手动脑中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科学的检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亲历一场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设计思路】

本案的设计思路,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对比”

首先是课前关于材料的对比。经过多次实验,我觉得用小番茄来代替马铃薯,能显著缩短“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用食盐来作为本实验的溶解物,而且还可以同时进行100毫升浓白糖水和浓味精水的制作,从而来巩固“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这一科学概念;来丰富“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性质”的过程和方法;来感受“运用多种现象和证据的比较,来提高判断正确性”的情感体验,达到难点分解,重点突出的效果。

其次是液体痕迹的对比。此对比又分横向和纵向两种。利用“液滴加热”的方法让清水、浓盐水、白糖水和味精水的液滴在金属片上留下痕迹,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概括能使小番茄浮起来的液体所具有的共性——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当学生把自己调制的三种能使小番茄浮起来的液体进行液滴加热后,与前面的不知名液体痕迹进行纵向对比,就能找到相似痕迹,从而提供判断的有力但不充分证据。

还有就是数据的对比。由于甄选了小番茄进行研究,所以为课堂中完成100毫升浓白糖水和浓味精水的制作提供了保证。在制作过程中各种数据的汇总和对比,让学生观察到了不同溶解物对于本实验的影响。在丰富了原本比较单一的实验数据的同时,让学生体悟到在相同现象(三种液体都能使小番茄浮起来)的背后,其实还暗藏着不同的玄机(溶解物、溶解量和调制时间的不同)。

材料的对比、沉浮的对比、液体的对比、痕迹的对比、数据的对比、现象的对比、前后的对比……全部的教与学过程,都在对比中延伸和发展,在对比中凸显差异,碰撞思维。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液滴加热和调制液体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四个小番茄、1号纯净水、2号浓糖水、3号浓盐水、4号浓味精水各一杯、四支蜡烛、打火机、四支滴管、四块带木夹的铁片、实验汇总表、液体痕迹对比图。

小组实验:①每组一塑料容器,内装一个小番茄、清水100毫升、勺子、牙签、食盐或白糖或味精各适量、一双竹筷、实验记录单;

          ②每组一不锈钢托盘,内装铁勺、蜡烛、打火机、滴管各一。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如何?我把我们班某位同学的特征逐一说出来,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说说他是谁。

信息一:他有一双黑色的眼睛。(没人举手,问为什么——证据不够)

信息二:她是一位女同学。(还是没人举手,问为什么——证据不够)

继续提供相关信息,直到学生能根据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

得出结论:要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必须有相关的、充分的、必要的证据。

(操作注意事项:①提供的信息可临场组织;②学生无法判断和判断错误时,都应该问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证据不足;③根据课前时间的长短可重复进行,一般不超过3次。)

[设计意图]本游戏不受师生熟悉程度的影响,本班和借班上课都能实施,时间控制收放自如。给学生提供的证据,有的是不必要的(如信息一),有的是不充分的(如信息二)。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必须有相关的、充分的、必要的证据,从而和本课的情感目标——“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相联系,为突破难点架桥铺路。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