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梁》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5 08:54:59

【教材简析】:

《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桥梁”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定义标准将桥梁分类; 能够开展研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2、         科学知识

知道拱桥的承受力最大,悬索桥次之,平板桥最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动手运用工具比感官观察来的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平板桥、拱桥、悬索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难点:有效、合理地搭建三种形状的纸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结构的桥梁图片、硬纸板、牢固的细绳、钩码、筷子;

学生准备:胶带、空牛奶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并按不同的标准给桥分类

1、谈话导入:扬州具有着江南水乡的特点,古运河穿城而过,大运河生生不息,长江滚滚而来,瘦西湖温婉秀美,水为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有河流的地方我们常常能见到桥

2、提问:课件上显示的是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你们认识吗?(润扬大桥)

3、学生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瘦西湖内的五亭桥、二十四桥,学生对其做介绍。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扬州桥梁的相关资料,通过出示扬州的著名桥梁的图片,学生自己解说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桥的特色,学生自己搜集,自己讲解不仅,了解家乡的桥文化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过渡:扬州的桥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放眼世界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的桥梁,以各自的特色文明于世,接下来我们进入名桥欣赏。
    6
、课件展示卢沟桥等名桥图片,简介后提问: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分类吗?要说出分类的依据。
    7
、学生自定义标准给桥分类并汇报。
    8
、小结:各种各样的桥,如果按材料可以分为木桥、石桥、钢桥、砖桥、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如果按形状可以分为平板桥、拱桥、悬索桥(吊桥)……(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讨论,不设定条条框框,让学生从不能的角度思考桥梁的分类,不仅培养的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二、认识桥梁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

1、谈话:建筑桥梁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坚固,也就是能承受很重的压力,简称为承重力。现代桥梁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是钢筋、水泥等,在建筑材料差不多的情况下,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

2、学生猜测。

3、谈话:到底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4、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中唯一一个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5、小结: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桥的形状,其他方面,包括建桥的材料、桥墩的距离都应该保持不变。

6、强调:为了使我们的造桥过程能够顺利,大家要注意:(课件同时展示)

1)建桥要用牛奶盒做桥墩,纸板做桥面,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

2)为节省时间,3座桥梁可以同时开工。拱桥的拱形必须与桥面相接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吊桥比较复杂,每根细线的长度要相等,先把线系在筷子上,用胶带固定,再把线分别粘在纸板中央;

3)测试的的时候,当桥梁塌了时要减掉一个钩码才是这座桥的承受力。

7、分组造桥,并做好测量的记录(教师深入各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保证施工顺利)

实验表格:

形状

平板桥

拱形桥

吊桥

第一次砝码质量

 

 

 

第二次砝码质量

 

 

 

第三次砝码质量

 

 

 

总评

 

 

 

8、提问:通过比较,哪一种桥的承重力最大?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10、提问:你认为桥梁的承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1、教师归纳:桥梁的承重力与其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因为它把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吊桥又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桥梁的承重力,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建桥梁

给桥分类

按材料分:

按形状分:1.jpg(15.16 K)2011-4-11 18:16:33

平板桥                拱桥                 吊桥
承重力比较:拱桥>吊桥>平板桥

【教学反思】

“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课程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活力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随着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桥梁已架设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而由桥梁引出的种种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接受新知识,如何让他们在探索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这正是我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建桥梁》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究中知识得到了内化,兴趣得到了升华。《建桥梁》这节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就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