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教学案例及设计说明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第一课,主要从趣味性、适合性、探究性等几方面入手,将人体器官大脑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全面认识大脑的形态;第二部分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从大脑有哪些功能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脑所具有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第三部分介绍大脑左右半球差别和保护大脑的意义以及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课时进行。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充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充分的活动获得结论。
【学情分析】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这部分内容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对大脑已经有一些模糊的初步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获取对大脑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我确立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大脑的形态,知道大脑在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 。
2、能力目标:能运用查资料、与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的方法探究大脑。
3、情感目标:对探究大脑的活动充满兴趣,体验到探究大脑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
了解大脑的形态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活动明确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相关课件、报纸
学生分组材料:一个猪脑、一袋1120克重的沙袋、一个核桃、两个纸盘 、一个柑、一截黄瓜、一把水果刀等、一次性手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喜欢游戏?下面我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同桌两位同学配合完成。其中一位同学伸出右手,掌心朝下扮演“老鹰”,另一位同学伸出右手的食指,抵住同桌的掌心扮演“小鸡”。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会讲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故事。当老师故事中出现“小鸡”这个词的时候,当“老鹰”的同学去抓另一位同学的手指,而当“小鸡”这时候可以躲避。听明白了吗?好,现在游戏开始。
2、教师讲述故事,学生游戏:在一座大山里,住着一只老鹰和一群小鸡。这只老鹰总是时不时地在鸡窝的上空盘旋,想抓几只小鸡来解解馋。一天,公鸡和母鸡都出去给孩子们找吃的,老鹰连忙一个俯冲从高高的悬崖上飞下来。小鸡们一看老鹰来了,吓坏了。就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一只猎狗出现了,一只猎狗挡住老鹰的去路说:“你敢打这群小鸡的主意,我就跟你拼了!”老鹰看见猎狗,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3、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大脑资料。
1)导入课题:同学们玩得开心吗?那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身体的那个器官指挥我们作出反应?是呀!是大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脑,了解大脑。板书:大脑。
2)交流课前资料(点击课件)对于大脑,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3)介绍大脑的位置,你向同学们介绍了脑的组成,老师这里正好也从网上搜集到了一副图片(点击课件,出示脑的位置图)。从图中看脑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摸摸头顶,现在咱们摸到的是大脑吗?
小结:在咱们摸到的硬邦邦的其实这是人的颅骨,而脑呢则藏在人的颅腔内。(板书:位置――颅腔内)
4)介绍大脑的组成 :(点击课件,出示脑的组成图,师指图介绍)从这副图,可以看出脑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上面体积最大的就是大脑,下面的是小脑,小脑左面的这部分科学家统称为脑干,一般不叫中脑。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引出了研究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脑或大脑知识,了解学生已有或前在,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课件穿插,形成师生互动交流。
二、形象类比,感知特征
1、阅读教材,了解特点
1)提问:大脑藏在咱们的颅腔内,看不见也摸不着,咱们又该如何来认识它呢?
2)布置阅读任务:是的,我们可以用阅读相关的资料来认识它。这节课咱们先利用咱们的教科书来认识大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52、53页,看看你能从书中了解到大脑哪些方面的特点?
2、借助材料,类比特点
1)认识脑的大小、重量。
A、提问:我们的大脑约有多大呢?(有学生用手比划,师让其比划给大家看。还有学生说有两个拳头大,教师让大家握紧双拳并拢。)
B、介绍大脑的结构:我们的大脑约有我们并拢的双拳这样大,大家体验一下(板书:大小――并拢的双拳)。从这样的比方也可看出大脑的确分成两部分,科学家一般把它们称之为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正如那位同学介绍的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有一种物质相互连接,以便信息的沟通传递(板书:结构――左、右半球)。
C、提问:大脑究竟有多重呢?
D、体验大脑的重量:刚才那位同学说约3斤重准吗?(有学生小声说是1400克,师板书:质量――平均1120克),其实1400克是整个脑的重量。那么1120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师课前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红砖,这里每小块红砖的重量大约就是1120克,大家可以掂掂红砖的重量,感受大脑的质量。(材料员取红砖,组内轮流掂分量感受大脑的质量)(板书:重量――平均1120克)。
2)认识大脑的形状。
A、(点击课件,同时显示两副脑的形状图:完整的侧面图和正面图)
观看课件,认识大脑的形状:大脑具体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副真人的大脑图片生:我觉得人的大脑就像一些麻绳团在一起。
B、观察核桃,感受大脑表面形状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看到老师准备的核桃了,所以都核桃说,那么核桃仁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剥开来,仔细观察一下。(材料员取核桃,组内观察核桃仁约2分钟)
C、介绍核桃仁表面的形态特点?
D、(点击课件,出示核桃仁与大脑的形状对比图)教师介绍:大脑的表面形状的确与核桃仁有相似之处,凹凸不平,皱褶丛生,科学家把大脑最表层的物质叫“大脑皮层”,其中突出隆起的部分叫“回”,凹陷下去的叫“沟”。 (板书:形状――凹凸不平)。
E、了解沟和回的作用。
提问:为什么大脑不长得平整光滑些呢?(学生无反应,师出示一张报纸),人的大脑总的表面积约有这么大,约2400平方厘米。如果长得像报纸这样平整光洁,我们的脑袋能装的下吗?(师做出到报纸的动作,学生都笑了,齐说装不下)怎样才能把它装到人的脑袋中去?
小结:所以说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大脑长得凹凸不平,皱褶丛生,就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也就增强了大脑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课会学习到。
【设计意图】借助报纸的平整与褶皱来帮助学生认识大脑皮层面积的不同,进而理解其意义。
3)认识脑的硬度和颜色
A、出示猪脑,引导学生观察:人大脑的表面形状与核桃仁相似,但在质地、硬度和颜色方面肯定大相径庭。我为大家带来了真的大脑想认识一下吗?(学生露出兴奋的神色)当然不是人脑,而是猪脑。但它们在颜色、硬度、质地等方面很接近。(材料员取猪脑,每组一个,组内观察约3分钟)
B、汇报自己的发现: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不敢接近猪脑,可能是嫌猪脑的气味,而同时有些同学却很勇敢,不仅就近了闻它的气味,还仔细的看了看,动手摸了摸,研究科学有时就需要这样的勇敢精神。谁来汇报你的发现?
教师相机板书:颜色――淡红色 硬度――软软的
3、小结学法。
1)提问:孩子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咱们除了利用教材了解到大脑的特点,还借助哪些事物帮助认识大脑?(拳头、沙袋、核桃、报纸、猪脑)
2)小结:是啊,科学中,咱们把这种借助与大脑相似的事物来了解大脑的特点某些特征的方法叫做类比。今天,咱们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了解到大脑许多形态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类比、课件演示、交流互动等方式,动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大脑的结构、形状、大小、重量,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大脑的物理特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活动创境,体验功能
1、提问:应该说,大脑从形态上一点都不好看,可是咱们要是没有大脑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在生活中,你们都用大脑做了些什么?
2、出示大脑六大功能分区图,教师简述: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们把这6大区域分别叫做记忆中枢,思维中枢,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和情绪中枢(根据课件图片指一下大致位置) 根据刚才的游戏结果,你可以大致的了解你各大中枢的功能了吧。
3、揭示任务:看来大脑的用处可真不小,难怪有人说大脑时“人体的司令部”。孩子们大脑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比试比试自己大脑的功能啊?好,那咱们开始吧!第一关:记忆力测试关。
记忆力测试
1、在20秒内记住这8种动物的顺序。
1)在老师的大屏幕上有8种动物,看看谁能在20秒内记住第一组图这8种动物的顺序,然后发现第二组图中哪些动物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活动)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我发现咱们五班的同学超级厉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同学都记住了。现在我要提高难度系数,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用10秒钟记住大屏幕上几个词语,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1)出示题目要求:
用10秒钟记住大屏幕上几个词语,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阳光明媚 兴高采烈 柳树 捉迷藏 蛇 尖叫 草绳 虚惊一场
2)提问:谁记住了?你是怎样记住的?
3)小结:是呀!每个人记忆的方法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一样。
4)交流记忆方法:有一些同学无论是记生字、背课文还是记单词都记得特别快,跟同学交流交流你有哪些记忆的好方法。
4、小结:是啊!记忆是有方法的。所以刚才测试成绩不好的同学不要灰心,因为人的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创造力测试
过渡:现在咱们进入比试大脑功能的第二关——创造力测试
1、活动前指导。
1)课件出示水果拼盘图片:在测试之前,咱们先来看几幅图
2)提问:孩子们图片看完了,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2、揭示活动任务与要求:啊!图中的画都是用水果做的。这节课,林老师也给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柑,一节黄瓜)希望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份 有创意的拼盘,并且在活动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水果刀切割水果时,一定注意安全。
2)活动过程保持安静。
3)切水果放在纸盘上切,避免果汁四溢。
4)活动结束后,清理好桌面,保持教室整洁。
3、学生完成水果拼盘
4、展示作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力
5、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拼出不同的图案来呢?
6、小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造能力,不同的人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同,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就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趣味性。通过比记忆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大脑的作用。在了解大脑的记忆功能时,我通过让孩子们“在20秒内记住8种动物”、 “在10秒钟之内记住几个不同的词语 ”这两个不同的而又有层次要求对学生进行的所谓“记忆力测试”,通过简约化的处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增强课堂教教学的节奏感,提高有效性。在了解大脑的创造功能时,我又通过让孩子用一个柑、一条黄瓜做一个创意拼盘,对孩子进行“创造力测试”,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活动制作。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课堂的开放与活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的学习,咱们了解到大脑的位置、形态、以及它的一些功能,孩子们,对于大脑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和问题?
2、小结:学贵有疑,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的确,关于大脑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科学的有心人,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有关于大脑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要具有开放性”的新理念告诉我们:科学学科的教学要打破教学时空和内容的束缚,将科学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探究经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板书设计: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