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二课。本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会导体与绝缘体的检测方法,在帮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是有一定初步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一些绝缘体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验证过程,并能与人合作,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已有经验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科学知识:
1、通过在检测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并且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2、通过对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进行辨析,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感受到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2、懂得安全用电,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吸管、小木片(吃完冰棒上的木棍)、钥匙、透明胶带、回形针、纸板、铁钉、橡皮、铅笔芯,装有水的一次性水杯。
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教师准备:小灯泡、导线、电池、玻棒、铜柱电极、自教具“导体和绝缘体检测仪”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研究问题
玩具机器人的线路断了,直接把导线的外皮接在一起行吗?为什么不行?(导线的外皮不导电)应该怎么接?
以学生的建议为契机,引出问题:研究物体是否导电。
(二)预测物体导电性,设计实验验证方案
1、请学生列举出自己小组所带的物品是由哪些常见材料制成的,如回形针、铁钉、钥匙是由金属制成的,吸管和胶带是由塑料制成的,进行简单归类。
2、小组讨论,认为容易导电的就在记录表上打勾;讨论完后各组交流预测的结果,交流时要求学生说说预测的依据。
3、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检验器,并且说出检验器的判断方法。
(三)分组实验验证
1、 实验之前提示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实验前首先要检测检验器是否完好;两端的导线必须和被测物体保持接触良好;灯泡不亮时可以多做几次;实验结果要及时记录。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3、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对照和预测是否一致,对于不一致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探究。
(四)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1、小结: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2、我们给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起来 一个共同的名字-----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3、分析水和人体是否是导体,用教具“导体检测仪”检测自来水、盐水和人体是否导电。
4、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图片和实物,学生也把自己准备的一些电料和工具介绍给同学,并说明它们应如何使用,认识到超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用途广泛。
(五)普及安全用电常识
1、播放视频:不安全用电的危害,请学生找出视频中不安全用电的行为。
2、分析课件“不安全用电行为”: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在高压电下放风筝、用毛巾擦通电的灯泡、几个家用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3、认识常见的和电有关的警示标示。
(六)总结和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究,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其实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界线并不是那么明显的,有时绝缘体也有会导电,如湿的木棒、碳化的插头外皮……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让导体和绝缘体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五、教学设计说明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的方法,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推测、检测物体是否导电,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经历从 “实验观察——推测——制定计划——证实——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课题,从学生喜欢的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出示存在问题(断路)的玩具机器人,要求学生想办法修复,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电路的知识解决问题——把断的电路接通,教师适时地引出有关导电的问题——“直接把导线的外皮接在一起行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是容易导电电的,哪些是不不容易导电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面的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要检测十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争议较大。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带电的地方。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出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六、指导教师评点
1、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执教老师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识的一般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由容易观察到的,到生活中不容易观察到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其次,从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讲,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困难的,由简单到复杂,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2、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此外,小组内学生之间工作的合理安排,对学生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3、存在的不足。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导电”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回答涉及到水能不能导电的问题,因此,之后的教学内容直接跳转到“水能不能导电”的教学内容上,而对“导体好还是绝缘体好”这个知识点一带而过,没有细致的予以讲解。因此,在课堂上对这方面的知识的介绍不够详细。
在介绍“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环节中,因为考虑不是很周到,没有给学生补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知识,这样容易使学生认为生活中的物体只有导体和绝缘体,容易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