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每天会接触很多的物体,但对这些物体在“是否真正容易导电”这一性能上的深入了解并不是很多,虽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但是学生还无法举一反三地顺利说出比较复杂的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属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教学单元《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是在“简单电路、第一节课初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借助第一节课学生汇报的内容“水是导体”,让学生利用自制的简单检测器进行一次小实验,小灯泡不亮,而后又用验电球检验,验电球亮了,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矛盾,把学生引到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都不是绝对的”这个问题的关注上。整个教学围绕着“探究物体在特殊条件下的导电性”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学生经历了“研究发现――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产生分歧――再次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过程。鉴于此,我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比较多,但每组材料之间有着必要的联系。第一组材料学生利用上一节课学习简单的检测方法检测水的导电性从中产生矛盾、分歧,于是出现了第二组材料,引入更灵敏的仪器——验电球、而后又引入了更精密的仪器——万用表,学生通过两次的检测更加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不是绝对的,并以此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的检测仪器简单,导致结论准确性差,并从中意识到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科技发展了,我们的教具也应紧跟着发展。
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也意识到以下两点:
一、教参中把本课的难点定在探究水、人体也是导体。为什么不跟着教参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呢?却偏偏选择了“探究物体在特殊条件下的导电性”进行重点探究呢。
在此方面,我看了不少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资料,其中有一本《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有一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内容为“湿木棍是导体吗?”,这位老师上这一课时,他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湿木棍连接在简单电路里,小电珠不亮;2、将木棍“湿透”,小电珠依然不亮;3、往水中加盐;4、增加干电池节数,小电珠还是不亮;最后与学生一起采用交流电进行检测,才证实湿木棍是导体。这位老师上完这节课后,我最想问他们班的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你们上完这一课后,你觉得湿木棍是导体吗?学生肯定会回答:那要看它的湿度了。我想:这是一个关于电阻的问题,却把学生引到了湿度的问题,真的是误导了学生,看来科学参考书上的特色案例也不是那么科学的。湿木棍容不容易导电,只能从这两方面进行探究:一是看它的电流强度;二是看检测器的灵敏程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电流强度,我试过了,湿木棍的电阻系数很大,以目前学生用的直流电,是无法完成本次探究的,只有用到交流电才行,使用交流电对目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关系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进行探究是绝对不合适的。因此,我就从第二个方面——检测器的灵敏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于是就引入更灵敏、更精密的检测器——验电球和万用表。我想对水的探究也一样,一般是从水的纯净程度和验电器电流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水的纯度的探究跟刚才湿木棍湿度的探究是一回事,只要引入了更灵敏的仪器——验电球,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了,没必要让学生绕着弯路艰难地探究电流大小。我想:不要认为科学探究是个框,啥事都往里面装!因此,我就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探究物体在特殊条件下的导电性”这一目标进行重点教学。目地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够举一反三都能说出比较复杂的物体的导电性,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二、关于“万用表”是否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使用。
在万用表的使用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我在试教时,我们区的几位指导老师,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此,我回去后查找了近年来出版的几本书,发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涂
另一方面:我们小学课程劳技课里也配备了“万用表”,让学生使用,只不过我们用得少,或者有的老师不懂得用,也就无法教学生怎么用了。后来,我也请教了科学教育的老专家——科学特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导电性;
2.指导学生安全用电意识和培养良好用电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2.训练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倾听的意识;
2.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和良好用电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特殊条件下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师:人体验电球、干木板、一杯水、铁盒、插头、多媒体课件、视频(雷劈大树)等。
生:每组一份:干木板、铁盒、数字万用表、一杯水、上一节课自制的检测器、验电球、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师:刚才那一节课,同学们
(板书:出示课件1)
学习新课:
一、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上一节课有的同学说:水能导电?(出示课件2)怎么证明呀?
生:用上节课的检测器检测一下。
生:灯泡不亮。
师:小组讨论一下
生:汇报
2.出示“验电球”并介绍用法
师:现在我们换一个更灵敏的检测器来试试。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电流检测放大器——验电球,只要它会亮,就说明电路接通。想不想试一试呀?
生:试验。(验电球亮了)
生:水能导电。
3.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灯泡不亮,不是水不导电,而是用来检测的仪器简单,不灵敏,导致结论准确性差,换了灵敏度强的检测器就行了。
二、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师:刚才,你们还提到人体能导电?(出示课件)怎么证明呀?
生:用验电球检测一下呀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下。
生:试验。(亮了)
2.小结:人体是导体。
问:除了验电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更精密的检测仪器吗?
3.出示“数字万用表”,介绍用法并试验。(课件3)
(1)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比刚才的“验电球”更精密的仪器——“数字万用表”,来检测一下那些不容易导电的物品,待会儿动作快的组还可以检验你身边或你带来的物品。
A、把表在桌上放平稳,打开表上的开关OFF至
B、表上有两只笔,代表待会儿我们要测试的两极;现在我们先试试:两只笔打开,看看表上数字的变化;两只笔相碰,看看表上数字又有什么变化?
C、只要电路接通,表上数字就会跳动,说明有电流通过。
(2)师演示:现在我们测试一下这块干木板,看看会不会导电?
大家先预测一下,会不会导电?(课件4)
三、探究特殊条件下物体的导电性
(一)探究木板的导电性
1.过渡语
师:前两天老师为了备好这节课,到网上查找资料时,偶然看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大家请看大屏幕。
2.播放视频(雷劈大树)
3.提出质疑
师:刚才你们说干木板是不导电的,可当下雨时,雷电却能把树干劈倒,说明树木导电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猜猜看。
(本来是不导电的物体,现在反而导电了,原因是什么呀)
生:议论。
生:
师:那怎么证明呀?
生:实验。
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怎样检验木板湿了是导体?
生:思考并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木板分成两半,一半不浸湿,另一半放在烧杯里浸湿后拿出来,大家分别用验电球试一试。
(课件5)
4.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出示课件,强调实验要求。(课件6)
师:请各小组的材料员上来领取“万用表”,领到后就开始实验吧!
生:开始实验。
师:现在请各小组上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
生:我们组的万用表有数字跳动,说明湿木板是导体。
5.师生小结(课件7)
干木板看起来是绝缘体,但在特殊情况下,却是导体;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反过来的现象——表面看起来是导体,但在特殊情况下却是绝缘体的?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