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案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9 10:30:03

             振兴小学     陈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3-35页。

案例背景:

本课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提出问题(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实验猜测——实验验证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既做到了人人参与,又做到了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推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的,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常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

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剪刀、钥匙、硬币、橡皮、瓷调羹、干木棒、纸片、石块、铅笔芯、尺子、钥匙、梳子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评析: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就有点疑惑:“这根不就是电线吗,肯定能让电流通过,可是老师怎么这么问呢”,这就把学生的目光深深的吸引到以下的实验中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是容易导电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

3.引出课题:师: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有哪些。(板: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二、对所带物体进行预测

1.师:我们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我们先进行预测(全班做手势,教师记录)

2.师:到底你们的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阅读第二段话,并注意观察图中那位同学的做法。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个演示,比如这根钉子,你认为它容易导电吗?

好,那我们进行检测(师演示)

【评析: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所有的探究都由预测猜想开始。】

三、学生实验

1.师:谁能说说刚才老师是怎样检测钉子的?

生:把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到钉子的两端,发现灯泡亮了,就说明钉子导电。

2.师:实验步骤大致是这样,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出示,生齐读)

师:第一步,你认为有必要做吗?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是坏的,那实验就不准了,所以要先接通电路,看看灯泡是否亮,亮了就说明检测器是可以用的。

   师:你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真棒!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前必须对检测器进行检测。那么检测的时候检测一次就行了吗,干嘛还那么浪费时间,检测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无声)

师:比如说我检测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们能说它是容易导电的还是不容易导电的了吗?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误的,所以还要再检测,如果亮的多就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