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下)
小学 刘锋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陶泥排开的水量。
2.用陶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陶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自制教具,小烧杯,水,陶泥
教师材料:量筒,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陶泥,你能做出哪些实心的形状?
(学生汇报,师画在黑板上)
2.学生制作。
二、观察陶泥的沉浮
1.思考:如果把这些不同形状的陶泥放到水中,你觉得是沉的还是浮的呢?为什么
2.学生尝试。
3.汇报交流。
三、让陶泥浮在水面上
1.提问:你们有没有办法做成一种形状,能让陶泥浮起来?
2.学生尝试。
3.思考:做成这种形状之后,为什么就浮起来了呢?难道是陶泥的重量变轻的?如果把陶泥做成另外的形状,它的轻重会发生改变吗?怎么检验陶泥的重量有没发生变化?
4.用天平检验轻重有无发生变化。
5.小结:陶泥做成各种实心的形状时,轻重没发生变化。
6.猜测:陶泥改变形状之后体积是否变化?
7.验证猜测。
8.概念建构:“排开的水量”。
四、比较陶泥排开的水量
1.引言:你们觉得沉的形状和浮的形状放在水中,它们排开的水量会一样吗?
2.测量排开的水量。
●要求:
(1)边实验,边记录,沉的浮的都记录。
(2)用滴管滴水调节初始的水位。
(3)读数时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4)陶泥要整块的进行实验。
3.学生实验,记录数据。
4.汇报交流。
5.归纳:能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能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6.讨论:(投影)这是钢铁打造的轮船,它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7.小结:今天我们对沉浮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重量和体积不变的物体,能排开的水量大的形状容易浮,能排开的水量小的形状容易沉。
五、板书
记录单
陶泥的形状 |
初始的刻度(毫升) |
放入后刻度 (毫升) |
排开的水量 (毫升) |
沉浮状况 |
|
沉的形状 |
|
|
|
|
|
|
|
|
|
|
|
浮的形状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