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小学 李 军
【教材分析】
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但是学生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用重力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单元第一课安排用垫圈的重量拉动小车。本课主要两个教学内容:1.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学生发现垫圈的重量通过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使小车动起来。2.拉力引起小车运动。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是需要多大的拉力才能使小缆车产生运动,二是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有怎样的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为学习本单元后面各课有关力和运动的内容(如深入研究弹力、摩擦力等)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小车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注重分析数据,用数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小组准备:小车、垫圈、回形针、绳子、秒表、记录单
【教学流程】
时间分配 |
师生活动 |
听课记录 |
|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大屏幕上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车,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2.认识缆车(出示缆车) 这是什么?他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3.对,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 4.刚才介绍这么多的小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小车” 5.老师这里有一辆小车。 (出示一辆小车)你用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二、安装小车,分析原因 1.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垫圈、小车、绳子、回形针让小车动起来。 四人小组安装小车,用上这些装置,解放我们的手,不推不拉,看看哪组小车先动起来 2.教师拍摄安装过程 3.出示拍摄照片:这样安装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有什么问题? 4.请各组按照要求再次安装。 5.小车动起来了,那么小车为什么会动起来? 如果垫圈放在桌子上,小车会怎样?在一端挂垫圈,小车为什么会动? 出示重力概念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师:垫圈的重量通过绳子转化为拉力,使小车动起来,那么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 2.你觉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通过实验,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呢? 4.小组实验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出示实验记录单。 1.认识一定的拉力能够使小车动起来。 2.分析数据误差大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讨论如何取值。 4.小结: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5.出示折线图,判断正误。 输入数据,呈现折线图,找不同之处,并说说你的发现。 五、点题延伸 |
|
【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动起来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相关表单】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
第 组
挂( )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
|||
拉力大小 (垫圈数量) |
实验 次数 |
从起点到 终点时间 |
我们的选择 |
( )个 |
第一次 |
秒 |
秒 |
第二次 |
秒 |
||
第三次 |
秒 |
||
( )个 |
第一次 |
秒 |
秒 |
第二次 |
秒 |
||
第三次 |
秒 |
||
( )个 |
第一次 |
秒 |
秒 |
第二次 |
秒 |
||
第三次 |
秒 |
||
我们的实验结论: |
【教学反思】
一、舍弃也是一种美
前几次试上时,脑子里想着本课应“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和研讨贯穿课堂始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面面俱到,学生从安装小车、设计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研讨和探究。总想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而客观上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应追求一种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来说,应是突出重点,删繁就简;从方法上来说,应是直击“要害”,以点带面。这就是说我们应尽量减少“花架子”,增强有效性,给予学生主动探究,激情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个性发展、个性体验的延伸,从而培养科学素养。
因此,我们把小车的安装和数据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实验方案进行适当处理。
总之,磨课的过程也就是取舍的过程。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二、研讨也是一种艺术
《科学》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本节课,在学生开展安装小车实验之后,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在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而数据分析是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研讨的目的、时机和形式决定了研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