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01 21:35:36

娃哈哈小学  冯卫洁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认识了动力作用于车身使小车前进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想使学生认识动力作用于小车的车轴,通过车轮转动带动车身前进的方法。此外,教材安排了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力图让学生建构起弹力的概念。此外,本课活动,也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研究自行车的设计特点打下了伏笔。

那么,本课的活动,甚至本单元的活动是为了建构什么科学大概念,我把此设定为学习能量的转移和释放等概念。为此,我希望在本课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

1.通过观察橡皮筋产生弹力过程,使学生认识:外力转移到橡皮筋上,会使之发生形变,当它把能量释放出来时产生了力量,橡皮筋就恢复原样,力量作用于小车身,使小车运动。

2.通过认识动力作用于小车的车轴,通过车轮转动带动车身前进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外力转移到橡皮筋上,会使之发生形变,当它把能量释放出来时产生了力量,橡皮筋就恢复原样,力量作用于车轴,使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前进。,

3.通过验证如何产生更大弹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越多的外力转移到橡皮筋上,它发生的形变越多,储存的能量越多,当能量释放出来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橡皮筋被外力作用时就会发生形变,恢复原样过程中会产生弹力;

橡皮筋形变得越大,恢复原样时产生的弹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研究如何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驱动小车的方法;

研究橡皮筋产生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研究中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的精神;

认真收集实验数据,解释实验数据,并提出科学结论的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如何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驱动小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1根、皮尺1把、实验记录纸

老师:玩具小车、课件

【教学流程】

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听课记录

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利用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2、出示橡皮筋:你们能让它产生力量并使小车前进吗?

3、师:好,我给每个组一根橡皮筋,请你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思考这几个问题?过会我们要交流的。

a)      橡皮筋产生的力量哪来的?

b)      橡皮筋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力量?

c)      橡皮筋产生的力量是怎样使小车前进的?

d)      橡皮筋是否发生变化?

4、分发材料。

5、演示使小车运动的方法,并结合之前的问题进行交流。

a)      问:对他们的解释有不同想法吗?

b)      师:谁能完整地来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使小车前进?

c)      师:我们把这种方式产生力叫作弹力,你们还看到过其他物体产生的弹力吗?

d)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10分钟

6、师:我这里有一个玩具,看看它是用什么方法前进的?

a)      问:使它前进的力量可能作用于哪?

b)      师:能用这种方法使你们的小车前进吗?

7、学生分组尝试。请成功的小组去其他组教学。

8、师:这种方法都学会了吗?谁能来解释这种方法为什么能使小车前进?

 

10分钟

9、师:你们真能干,成功地使橡皮筋产生了弹力并使小车前进,你们能让手中的橡皮筋产生更大的弹力吗?你们能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方法的确产生了更大的力吗?请各小组结合这四个问题来设计你们的实验。

a)      你们使橡皮筋产生更大弹力的方法是什么?

b)      能用什么数据来证明你们的方法?

c)      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d)      你们还需要别的材料吗?

e)      你们能设计一张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10、            分发记录纸,各组讨论。

11、            师:让我们来交流。

a)      对他们组的方案,你们有什么补充?改进的?

b)      还有别的方案吗?

 

15分钟

12、            师:10分钟能完成测试吗?动作快的小组可以再多测试一些数据。

13、            补充材料,各组测试。

14、            展示数据:请各组选择一个数据展示。

15、            交流:

a)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b)      这些异常数据呢?

c)      你们怎么解释?

d)      师播放异常数据测试录像:观察到什么?告诉你什么?

16、            师:谁来总结一下今天的研究成果?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17、            师:这个问题让我们下节课的研究来解决吧!

 

 

 

【板书设计】

弹力 小车运动

外力使橡皮筋变形,当它恢复原样时产生弹力,当弹力作用于小车时,小车会运动。

在一定范围内,使橡皮筋变形越大,它能产生的弹力越大,可以使小车前进得越远。

 

 

 

【相关表单】

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表

时间:    日 第   小组

我们使橡皮筋产生更大弹力的方法是:

                                   

我们准备测试的数据是:

                                   

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我们还需要的材料是:

                                   

我们用来记录数据的表格是:

 

 

【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研讨可能是为了达到两方面的作用:

1、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统一科学事实;

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有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活动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不仅帮助他们更地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为交流做好准备。如在组织第一个活动前,我通过电子屏幕展示了四个问题,提示学生要观察:手的外力作用、橡皮筋的形变过程、小车的运动,使学生明确了观察方向,为之后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在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活动中,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的方法、数据的类型等内容,并以记录纸的形式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同时,也准备好了交流的内容。总之,就是让在活动中准备好交流的内容,使学生能充分地表述自己观察发现,而且也能针对不同点进行研讨,保证了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

2、通过对观察发现的解释,使学生尝试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参与现象与数据的交流,还不足以让学生建构起科学概念,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在本课的研讨中,学生要解释橡皮筋使小车前进的两种方法,还要解释橡皮筋产生的不同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三个解释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能量转移、释放等科学概念,当然仅仅是这三个活动还不足以建构起科学的概念,还需要在本单元的其他课中,甚至其他单元的课中,例如《声音》单元,开展类似的解释活动,最终让学生建构起科学的概念。

此外,为了本课的研讨更加有效,我还作了以下努力:

1、  让学生意识到活动之后是要交流,所以活动前提示:过会我们要交流。

2、  减少师生一对一的研讨,多组织学生之间的研讨,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

3、    让学生面对面说,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说给老师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

4、    让学生面对面听,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听老师说,更重要的是听同学说。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