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29 10:09: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理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三、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二、学情了解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教学过程

略述本章前言

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指导学生依据导与练P126知识梳理和思维启迪1了解有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9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