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春秋时期的变革
①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4)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①魏国的李悝变法:
主要内容: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的职能。
历史作用: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②楚国的吴起变法:
主要内容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用以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等。
历史作用: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③其它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战国时期,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1.战国时期秦国的状况
(1)步入强国行列:秦国位处西部,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国步入春秋战国强国的行列。
(2)落后于中原:秦国由于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
(3)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4.秦国改革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前后两次,都是围绕着“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的,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方面一一“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主要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
2.政治方面一一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主要措施:
①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③普遍推行县制。商鞍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为31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书籍;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⑤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鞍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鞍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鞍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商鞍变法的进步作用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鞍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