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相继打败韩国和魏国,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重难点突破】
1.概述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3)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4)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5)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含义及其影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 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3.战国时期的社会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进入战国以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的政权都已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变法改革的过程中,各国政治 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最终崩溃,地主所有制占了优势,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下来,由于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再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继续,但其性质、作用都与争霸战争有所不同。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后代的许多思想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4.如何认识商鞍变法的性质
商鞍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再次,建立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 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 ,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 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6.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课堂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奖励耕织》和《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