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25 15:28:18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

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DVD。

七、教学过程

(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用方框表达的文字说明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

成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从而引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

分组分享活动一:

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

(过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

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分组分享活动二:  (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

第一步,分组讨论:我根据——分析,得出一——。

(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得出我国

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

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

第二步,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

第三步,  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

动”完成。

第四步,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地势西高东低。

分组分享活动三:  (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

通过,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握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将问题和知识点在地图上发现,又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第一步,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

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

的地图——地势剖面图。

第二步,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

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

如此。

第三步,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

第四步,教师点评。  (期间注意巡视,作出及时辅导。)

分组分享活动四: “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第一步,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

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利弊。………………………………【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