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七下).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17 19:19:58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

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述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理解探险的意义。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解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

三、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525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四、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五、作业布置:

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探讨探险的意义

材料: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1、你怎么看?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三、总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