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3 09:37:29

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童年的朋友》                    1课时)

《一面》                          2课时)
《我的老师》                      2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1课时)
《赵   普》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课文教学设想:

《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以孩童的眼光和内心世界去观察外祖母的形象的。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外祖母变得和大猫一样的可爱,外祖母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内心世界里。外祖母亲切的语调,慈善的面容,对孩子平等、尊重的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平凡的外祖母因此而变得伟大,从而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学的方式,老师做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到外祖母的形象。文中几处肖像、神态描写教师都要做深刻的分析。
《一面》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工人的角度,描写了“中国文学的脊梁”----鲁迅的平易近人的形象。在教学中,首先要点出环境的衬托作用,而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学生把握不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一点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指导。其次,重点在于三次集中笔力对鲁迅肖像的刻画,而且写作的顺序的安排是由远到近的。最后,引导学生要学会提出疑问,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的老师》也是以孩子的角度观察老师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教学。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糖葫芦串”式文学,因此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或者以扮演角色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表演中体会教师的形象,把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线索。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属于人物传记类文学,可以把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结合起来,采取记者采访贝聿铭,贝聿铭介绍自己的成就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记者与贝聿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贝聿铭的拳拳的爱国之心。

《赵普》是采用人物特写式的镜头展示了赵普的两个生活片断,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补充人物之间的对话,异曲同工地感受赵普的忠臣形象。由于是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的是文言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赵普的故事,最后拓展到课外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深入把握赵普形象,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
 

第一课:童年的朋友(一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3、学会刻画人物的眼睛。

4、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一、   检查预习: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     脯【pú】(fǔ果脯)    绺【liǔ】    惩【chéng  颊【jiá】    嗅【xiù】        皱纹【zhòu】(绉纱zhòu   兜【dōu    鬃【zōng     辫【biàn   鼻【bí】烟壶【hú 咕哝【gū nong      诅【zǔ】咒【zhòu
2、字词解释:

咕哝:小声说话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3、请学生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老师补充高尔基写作本文的背景: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二、   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在的眼里外祖母是         的人。
学生回答: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最珍贵,最知心,是我的朋友等。

(二)再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把外祖母的样子用自己的话生动、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回答:外祖母肥肥胖胖,要弯得像驼背,但活动却像一只轻快的大猫。她的头发多得出齐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因此脸却变小了,再加上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更显得可爱了。在她爽朗地笑的时候,你会看见她那雪白的牙齿,两颊的皱纹因此更多更丰富了,黑的像黑樱桃似的眼睛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芒。这就是外祖母。

由此看来同学们在描述外祖母时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学生回答:肖像描写。

二、合作探究:

导入: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祖母的外貌特征,对外祖母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外祖母的形象?我们再读课文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完成下面表格:

描写的语句
描写方法
表达的人物形象
例如: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肖像描写
突出她的头发”“”“”“”“的特点说明外祖母身体很健康。

 
学生思考
动作描写
 
学生思考
神态描写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语言描写
由于生活的厌烦,外祖母把气恼发在头发上,但当外祖母看到我醒来时立即用儿童的口吻对我说话,充满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外祖母也对我十分尊重,以平等的眼光对孩子讲话更体现了外祖母是我的朋友。

总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对外祖母形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外祖母是一个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的人。

三、   重点分析:
导入;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找出来并能分析吗?

学生回答:
例如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分析: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总结: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才能把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外祖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有这样的一个人作者才能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这样外祖母给作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快速地找出来。

学生找出:最后一段。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作出适当的分析。
四、总结本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深厚的爱以及对一生的影响,抒发了对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课后学习:

(一)本文多次写到外祖母的眼睛,你能写一写老师上课时的眼睛吗?要求:要有不同的眼神变化。
(二)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用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第二课:一面(二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

(一)                   生字词
踱【duó  窖【jiào  嵌【qiàn  窘【jiǒng 捻【niǎn】挲【suō  擞【sǒu   恣【zì】   商【shāng 歇【xiē】拜【bài  瘦【shòu  脊【jǐ    鞠【    版【bǎn】隆【lóng  蹦【bèng  虐【nüè   趟【tàng  赫【hè】殷【yīn  咔叽【kǎ jī】  懊【ào 哧【chī】 踌躇【chóu chú】  摩【mó】  颓【tuí】 熏【xūn 揩【kāi  陡【dǒu

(二)  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11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三、初读课文: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合上课本,讲述出故事情节。(要求:抓住叙述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

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简单概括: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四、   研读课文:
a)  细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一共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几次描写,完成下表。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
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衫,咬着烟嘴
第二次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精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正直而慈祥的眼光;竹枝似的手指
第三次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微笑;点头

提问①:这几次描写,作者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提问②: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突出他的“瘦”?

    明确:很瘦,但精神很好,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提问③:能不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以鲁迅的一句诗来描述出自画像?

明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提问④: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见教参。
b)              除了对鲁迅的外貌描写,本文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能不能模仿老师的例子进行简单的赏析?

例如: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老师在此重点指导。)

c)通过对鲁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谦虚、奉献、慈爱、爱憎分明、精神矍铄、坚强刚毅、关心支持追求进步青年的老人。

第二课时
导入: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描写手法的运用,鲁迅先生的形象可以说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了。我们本节课再从我的感情的角度进一步感受鲁迅的形象。

一、快速搜索:
请大家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假如你就是阿累,你能找出哪些是他当时内心的感受的句子吗?并做以简单的分析。

二、学会质疑:
导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老师读完课文以后有这样的疑问:
1、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2明确:例如:“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说明作者见到鲁迅心里非常高兴,但没有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符合常理吗?

明确:“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站在身旁,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敬爱和爱护之情。

(老师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三、学会写作:

(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其平常的,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之处见鲁迅的伟大人格。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句话中的词语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和某人的“一面”之缘。

一、     课后练习(可以选择):
a)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鲁迅先生有了些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b)      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事、名言……或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与纪念吗?请写一则。
 

第三课:我的老师(二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并掌握记叙的要素。
2、          能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4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焚香(fén  褪色(tuì  磕头(kē)  占卜(bǔ)

2、解释:
模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纯真: 纯洁真挚。
狡猾: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纠纷: 争执的事情。
3、          作者简介: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4、          写作缘起:这篇文章系节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写了三个教师。作者说过:该文“是《教师报》一个熟人热情索稿‘逼’出来的。然而,又不能说是‘逼’出来的,‘硬’写出来的。因为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我写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二、导读思考: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明确: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三、加深印象:
1、口头复述:
1)正确处理与同学间的纠纷;

2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所选择的事件表达了师生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前五个事例写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后两个事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后两个事例是在前五个事例的基础上写的,是爱戴、依恋蔡老师感情的步步加深。

所以全文贯穿始终的一条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第二课时
导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温故:
1、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明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学生充分讨论、争辩。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知新:

1、细读课文,想一想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明确: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察蜜蜂。(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三、明察秋毫:
导入: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例如: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的分析是:“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你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呢?
明确分析: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明确: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2、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明确: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老师根据学生的分析详细讲解。)
二、     抛砖引玉: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三、     课后巩固:

1、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
2背诵文中的诗。

3、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并询问老师。
(例如蔡老师明明是女的,可为什么作者称她为先生呢?)

 
 

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两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吴丹
 

教学简析: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通过一个独特的切口:建筑物来展示主人公贝聿铭优异的建筑才能与个性化的建筑艺术,展示了贝聿铭先生本人的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与华夏文化的魅力。课文精心安排,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层次井然地揭示主人公在建筑领域成长、奋斗、成熟的过程,使人们对贝聿铭的事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选材精当,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在领略建筑大师的风采及艺术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创新精神)

2、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3、尝试做一回小记者,同学之间合作学习,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感受课文中通过具体事例,精心安排,选择材料,分清详略,突出重点描写人物的写法。
5.学习描写人物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多种描写方式的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精心安排、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正面侧面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以各种形式查找贝聿铭的有关介绍。 

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3、熟悉课文,把自己不了解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这还不包括侨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还已经加入其它国籍,成为他国公民。但国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变更,无论他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其不变的是中国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勤劳、淳朴、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政道   (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赵无极   (法   画家)

               周至中  (美   作曲家)
                贝聿铭  (美   建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建筑家贝聿铭的一篇通讯,课前让大家查找了相关资料。现在就让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学生自己发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己将这位建筑界的华裔皇帝,介绍得差不多时。现在我们就作一假想,假如你是一名资深记者,现在由你来撰写这篇通讯,那么你准备如何加工处理刚才同学为你提供的资料,即你准备突出什么?如何构思?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作为贝聿铭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家,你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有可写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叙写他的生平和求学历程,说明年青时奠定的基础是他一生辉煌的前提。你可以选择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表述其伟大成就。你还可以叙写他的家庭,突出父亲、妻子对他的影响,一个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着坚强的后盾,那就是他的亲人。你还可以写他为中国作出的贡献,突出一个海外游子的中国情。下面我们来看记者余玮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道,看看他的构思是不是比我们的精彩。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朗读、生字。(略)
三、速读全文,归纳出各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做快速阅读的指导,即: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视,眼光沿书的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四、速读全文后,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

可以大胆地剪裁,复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诵课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重新组织构建语言模式、处理阅读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炼。  
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一) 学生结合口语交际,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模拟进行一次贝聿铭记者招待会活动。

活动步骤: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一人当贝聿铭,其余三人为记者。

2、根据教材内容,选定一块内容,精心设计采访问答,确定记者提问次序。
3、学生现场表演。

(三) 学生现场表演: 
教师示范:      

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记者:贝先生,您常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那你当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贝聿铭:是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常常告诉我的朋友们说,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我和夫人至今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我是搞建筑的,我常常给我们国内的朋友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但是,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还要现代化。所以,我当年选择了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正是想借外国新鲜的东西、好用的东西,接到中国建筑这个老根上去,更好地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记者:贝先生,听说当年您父亲希望你学金融,你后来却选择了攻读建筑学,这中间应该有不少曲折吧?

贝聿铭:一言难尽啊!但我选择了自己最喜爱的,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记者:贝先生,你认为,在你创业的进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或者说是帮助最大?

贝聿铭:威廉柴根道夫先生,是他打破了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聘用我担任他创建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亲密、友好而有效的合作,为我在美国建筑界站稳脚跟,开创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对威廉柴根道夫先生表达本人诚挚的感谢!
记者:你和柴根道夫的合作堪称是珠联璧合,但你后来还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公司后,你的设计理念有什么改变吗?

贝聿铭:是的。大家都知道:世界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创造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经济水平所限,很向往物美价廉的住宅。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后,着手做的第一事,就是替这些工薪阶层的人们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更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很受他们欢迎。
记者:现在的你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你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

贝聿铭:如果非要说我取得一些成就、获得了些许荣誉的话,那只能代表过去。我想在有生之年,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如何更好地熔于一炉的研究继续探索下去,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六、学生小结这堂课的所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结上堂课所得导入。
二、分析课文:

1、题目:
刚拿到书时,我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殊不知是篇人物通讯,逐一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

为什么作者不用《贝聿铭传》、《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却偏给名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个问题等分析课文后再给答案)
参考答案:

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已不仅仅是在设计建筑,从事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笔和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他设计的建筑物,从肯、巴、香到中银,很大程度上其意义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经典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是从属于文化的。
而这一件件艺术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继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华夏儿女之手,是一现代建筑艺术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如香山饭店。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贝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华夏的文化,是一个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

2、开头:
本文开篇就提到主人公吗?整整一段约200字,却不见主人公,为什么?

贝聿铭是位杰出的建筑师,体现其价值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他设计的建筑物。故开篇先宕开一笔,通过描述他设计的一个著名建筑物——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激发读者思考:如此宏伟建筑是出自谁手呢?从而引出设计者,本文的主人公。自然导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点出了其身份。
3、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4、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
5、小结: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启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三、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这一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②本部分重点写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它们各有何特点?   

③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

①详写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略写了他设计的建筑物类型之多、范围之广。
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特点是: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特点是:向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特点是: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③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四、考考大家

(一)再读课文,设计句子含义方面的问题。
(二)可选班里任何一位同学,把你设计的问题考一考同学,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问题: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所以在当时不能为人们接受,而当人们懂得了他的设计意图以后,就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中国建筑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好的“根”是指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插枝”指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表现了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心。)

五、作业
1、你能为我校的未来勾画一幅蓝图吗?你能为2008年的奥运馆创新设计吗?

请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题画一幅理想的示意图。
2、与贝聿铭交往

给贝聿铭写邀请书,请他为我国2008年奥运会设计奥运馆。
 

 
第五课:  (一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吴丹
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中心,截取了主人公一生中的两个细节: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理解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在具体的叙事中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人物的举手投足间尽显其品质。写赵普刻苦读书,描写的“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表明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读书,见决心之大;奏荐人才,“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的细节描写,更是彰显出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叙事简洁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4、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上网或者阅读书籍了解赵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语设计:

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赵普简介 (学生先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诵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指出,全班交流。

补充资料:
[如何翻译文言文]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四、分析课文
1、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2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的?太宗反映如何?说明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尝奏荐    复奏其人    又以其人奏         复奏如初
                                                         

不用     亦不用    怒,碎裂奏牍掷地    乃悟,卒用其人
 

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3、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为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4、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五、小小演讲会

马南邨说:“无论读的是哪一部经典著作,只要真的读得烂熟了,能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合理的解决。当然,精读的书多一些更好,参考书更是看得越多越好,这些都是无止境的,决不要以一部书为满足。 ”不知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何感想,请你作一分钟的小演讲。比一比,看谁的演讲合理、新颖、深刻、精彩。
六、拓展

假如把赵普放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
七、作业: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手不释卷”是一个成语,我国历史上像这种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
韦编三绝、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等

2、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3、背诵课文。

4、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5、课外阅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附:板书  
   

尝奏荐    复奏其人    又以其人奏         复奏如初
                                                         

不用     亦不用    怒,碎裂奏牍掷地    乃悟,卒用其人
 

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