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下教案 《马说》的教学设计
《马说》的教学设计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双八一中 张占营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发出不平之音,强烈表达了“呼唤伯乐”的心声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和语文版九年级(上)都入选了这篇文章。
这一课,我努力追求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的大意,知道此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技法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当然,要穿插字词的学习,尤其是实词的积累。
2.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感受文学家韩愈说理的严密、描写的形象、叙述的动情,体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3.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熟读成诵。
具体的实施策略这样进行:
第一课时
开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教师板书课题)。用我们的琅琅读书声进入今天的语文学习。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
这样的开课,不枝不蔓,凸显语文课“读”的特点,节省时间,引导学生快速的接触文本,感受文本。
继续读书。老师想听一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如果节奏、停顿读得正确的话,说明你读懂了句子;如果语气把握得准,说明你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当然啦,要读准字音,古文的朗读适当慢一些。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让学生分别朗读这三段话)
这里要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提醒学生关于“食不饱”“食之”“食马者”“而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读音。
接下来,给学生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知识,学生听记:
说,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见解,言辞华丽,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引导学生读课文导语(人教版课文前面的文字):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韩愈借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呢?
教师出示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读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初步理解伯乐是一个善于识马的人;我们会感动于伯乐对千里马的同情与爱怜。
这篇《马说》,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问题,也谈到了千里马,谈到了千里马的遭遇。请大家读书,借助课下注释和资料书,弄懂文意。如果弄不懂的圈画住,可以问问同学,或随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注意学生有没有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
此时,出示课件:说说千里马的遭遇。
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这里要穿插几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圈画,做笔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应理解为“那是”,或者“大概”。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故虽有名马:即使。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展开说话:说说千里马的遭遇。教师适当地顺势讲解。
教师预设这几处: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叙述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
2.“食不饱,力不足”,写不按照千里马的需要去饲养它,千里马遭到摧残;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不”构成排比句式,写出千里马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不被恰当地对待;不能被理解。“执策而临之”,千里马挨鞭子,更见其遭遇。
此之谓千里马的遭遇。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改变千里马的命运呢?请大家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含义。一个“然后”,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回头看一下,这篇文章三个段落:第一段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就是本文的思路。
回顾全文,教师适时板书:一、亮观点;二、摆现象;三、点实质。
以上是对文章结构的一个梳理,也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文章仅仅是来说说关于“马”的问题吗?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
大家的理解对吗?请大家自由的读下面一则资料。
出示课件: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是一个助读资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小结:
文章通篇说马,其实是通篇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那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小小的文章点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就叫“托物寓意”。(这种写法既不露斧凿之痕,委婉含蓄,又使历史的传说有了更深刻的思想价值)本文借马的遭遇来写人才不被发现、不被重视甚至遭受摧残,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以上是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对表达技巧的了解。
结课:齐读课文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请看屏幕——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韩愈的文学成就: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那传神、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文字(生读),体会一下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学生思考,围绕“这段文字好在哪里”这个话题展开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深化、提升:
1.这段文字好在使用了一个排比句,层层深入的表达了千里马不被重用、不被优待、不被理解的遭遇,文气畅达,极富气势。三个“不”字,写尽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2.这段文字好在运用了一个对比,“执”与“临”对照并用,后补一句“天下无马”,形象传神。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不识得,还气势汹汹、极为残暴地“执策而临之”,鲜明地勾画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者的可笑,这是对封建统治的辛辣讽刺。
3. 这段文字好在运用了形象的描绘,有动作有语言。“执策”的动作写出凶暴,“天下无马”的语言见其浅薄愚蠢。
4.这段话好在运用了一个语气词“呜呼”,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面对不识马者,作者有一种难言无奈的愤怒。
5.这段话好在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前者反问,语气凌厉,后者肯定,斩钉截铁,一问一答,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教学效果的自然生成,不要以老师的思维替代了孩子们的思考。
接下来,继续品味文字——第二段。这次品味语言活动,要改变一下方式——
出示课件:
对照课本,比较下面这段话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在表达效果上又有什么不同?
千里马,一食或食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便不能日行千里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看法。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做如下的点拨、深化、有时需要提升一下:
1. “千里马”没有“马之千里者”读起来好听,有韵味,加了一个“之”,有强调“千里”的意味。
2.这段话用的是“食粟一石”,原文是“尽粟一石”,指出了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强调了千里马有千里马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
3.这段话“是马”后面掉了一个“也”字。添上一个“也”字,读的时候停顿一下,传达出一种极为惋惜的味道。较长句子后跟一个短句,也使朗读平缓了许多。
4.这段话漏掉了一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进一步强调对待千里马,连普通的马的标准都赶不上,进一步写出食马者的无知与愚妄。
5.这段话中“便不能日行千里了”,原句是一个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用反问句来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委屈之情,充满了愤激之气。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老师出示课件),注意蓝色字、红色字所表达的意思,开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课中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了两段话,感受到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文笔的流畅,气势的饱满,抒情的酣畅淋漓,深沉的慨叹,激愤的不平呼之欲出。下面我们通过我们的声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来诵读这篇美文。
怎么诵读呢?
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出示课件:
1.读好三个“也”字
(1)不以千里称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请同学们朗读这三段话,着重体会结尾的这三个“也”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朗读、揣摩,交流体会。
我们发现,第三个“也”字前有一个语气词“呜呼”,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现在我们在前两个“也”字前也加上语气词“呜呼”,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意味来?
学生朗读,很抒情地。创意的朗读会为语文课堂增添不少情趣。
明确:第一个“也”字,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第二个“也”字,要读出不平的语气。
第三个“也”字,要读出愤慨的语气。
我们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前两段段末语气词“也”前没有用“呜呼”一词,而只在最后一个“也”前加一个“呜呼”呢?
师生讨论,明确作者要抒发的愤懑之情是拾级而上的,由惋惜到不平,由不平再到极为愤慨。作者的情绪由相对稳定,到委屈、不平、愤激,最后到大声慨叹,愤怒反问,斥责讽刺,强烈不满之情达到顶峰。因此我们读这三个“也”字,一要读出情感,二要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2.读好11个“不”字。
轻声读课文,画出这11个“不”字,并体会体会这11个“不”字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谈感受。
教师讲解: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3.读好句中的停顿。
老师提示一下:
(1)特别注意“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是蓄势,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
(2)注意“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加强痛斥的语气。
(4)注意一个长句子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突出“不知”这个词。
(5)注意这两组句子,一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二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既要做短暂的停顿,又要读出一种气势。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朗读。
下面我们想着课文三个段落的内容“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来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
好,下面老师每段话给你提示一两个字,你顺着这一个字往下背。“世有——”(学生续背)“马之——”(学生续背)“策之——”(学生续背)
我们来齐背课文,注意速度要慢,注意抒发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以及自己的愤愤不平来。背——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