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再别康桥》备教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再别康桥》备教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雨巷》备教策略
- ·下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备教策略
《再别康桥》备教策略
一、学情分析
对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稍有一点儿文化修养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但有一种现象也必须要清楚,现在的学生,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角,但缺乏沉静下来感悟文字内涵与魅力的心灵;有着极富个性的思想,但缺少规范而细致的表达。他们更喜欢声色光影的感观,而不屑于书香文墨的熏陶。如何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如何引领他们走入鉴赏的殿堂,如何帮助他们去抒写情感、展现心灵,也就成了备教施教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文本定位
这首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教材编选者意在通过这首诗陶冶学生性情,引导学生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作品虽不能反映新诗的全貌,却能以范例的形式引领学生去欣赏高妙的诗歌表现形式和技巧,领略纯正浓厚的诗歌韵味。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理解意象,品味意境,赏析诗歌不落俗套的构思,领悟诗歌的主旨和意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清新明艳的画面美、形象迷人的动感美、轻盈飘逸的韵律美。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流星,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罗素、狄更斯、罗曼·罗兰、泰戈尔等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二)配乐朗诵,激疑促读
1、教师配乐朗诵。
说明:借助多媒体呈现。将选定的和七节诗的内容相配的画面,剪辑成几组镜头,并在画面上配上原诗句,再以肖邦的《别离曲》作为背景音乐,诗歌的高潮部分(第五节)和音乐的高潮部分相应。
2、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1、教师启发: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2、教师启发:“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阅读其中的片段会让我们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更清楚的了解。
【投影】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投影】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有三两幅图画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须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殷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的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
(四)分析体会,鉴赏探究
1、教师启发: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明确】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教师启发: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
3、教师启发: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4、教师示范: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5、学生分组鉴赏第三至第七节。
①第三节: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教师启发: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明确】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②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③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④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
教师启发: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明确】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⑤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归纳总结,诵读拓展
1、教师启发: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这首诗,具有独特的美感,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音乐美——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绘画美——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更是居功至伟。
2、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3、教师启发: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这首诗是徐志摩陪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写的。(教师配乐朗诵)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