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备教策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7 14:39:53

    

一、学情分析

 

(略)
二、文本定位

《荷搪月色》是散文经典名篇。《荷塘月色》是散文,但更像诗歌。朱自清先生以学者的国学底蕴,以诗人的淋漓才华,将荷塘月色写得满目清华。文中渗透了他对美的理解,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较之本单元的其他篇目,《荷塘月色》有着更浓重的抒情性,而且抒发的情感又历来是见仁见智的,在这一点上它更像诗。主题的多义性,源于月下荷塘一片朦胧而又水汽氤氲的纯粹的诗的意境。

三、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多角度解读文本主题;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极具汉语特色的语言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要去别比较。

3、情感态度与审美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和”“静”“至色无色”“淡雅”的审美风范,引导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感的人。

四、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五、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六、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设想用分专题、分小组的办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六个专题,然后共享学习成果。

七、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明确要探究的六个专题,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分组研读教材,合作探究。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言之成理的观点,以备课堂上交流。

八、流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来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散文,但更像诗歌。朱自清先生以学者的国学底蕴,以诗人的淋漓才华,将荷塘月色写得满目清华。文中渗透了他对美的理解,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情感。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释和词典,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2、给文章标好自然段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三)思考探究,点拨深化

教师和六组同学完成六个专题,在谈话式的授课过程中平等交流,深层点拨,适当引领,画龙点睛。

1、第一个专题:主题猜想。(运用材料,大胆假设、猜想。)

【教师点拨】自从陶渊明吹响了归隐田园的号角,中国古代文人便有了"山水田园",中国古代侠客便有了"江湖"。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 对人生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一花一草一沙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中国古典诗歌则教会了我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满含无限的深情。于是古人便有了别样的浪漫:对花流泪,对月伤怀;于是杜甫说他是天地的沙鸥,东坡说自己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学者朱自清、散文大家朱自清用极具传统意味的意象"荷塘""月色"状写自己的心灵,诉说哀伤与希望、超脱与执著,"荷塘月色"无疑成了作者的生命场。需要注意的是,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的自身来看。

2、第二个专题:结构探秘。(寻求圆型结构的意义。)

【教师点拨】《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3、第三个专题:意象品味。(体会""""“蝉”"""采莲" "江南"""等传统意象在本文极具心灵化、个性化的特点。)

【教师点拨】《荷塘月色》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除却文题中的"荷塘""月色",还有"蝉声" "蛙声""江南采莲盛况"等等,古色古香、典雅华丽,幽静、神秘、优美。作者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笔墨,便点染出月下荷塘奇异之花,邀足了月色,造就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

文中实境与幻境交融,时空视觉叠合,动静虚实互补,视觉嗅觉听觉难舍难分,远近映衬,正反映衬,人景映衬,古今映衬,使人读来低徊婉转缠绵悱恻,言有尽而意无穷。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千古超绝,优雅的朱自清先生又为中华千古咏月佳句添上了新的色彩。

蝉声和蛙声从《诗经》唱响,唱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在《荷塘月色》中如约响起,唱响了作者的寂寞、孤独和一腔如茶般苦涩清凉的心境。

采莲和采桑是属于江南的两首田园曲。采桑由春天开始,夏季结束;采莲由夏季开始,交响绵延。采莲曲使人想起如水的江南, 繁盛的夏季,热烈的无拘无束的爱情,灼人的青春。朱自清先生用如此的艳丽浪漫作文章的结尾,凸现了月色荷塘独特的美和自己更加孤寂的身影。

4、第四个专题:叠词之美。(找出文中的三十几个叠词,体会其音韵美,节奏美。)

【教师点拨】《荷塘月色》中大量的叠词是语言的另一亮色。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了三十几处叠词,增添了文章的音乐美、节奏感,尤以文章的第4、第5段居多,平添了几多华彰。如"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粒粒" "缕缕" "密密" "脉脉" “静静”"薄薄"等,其中以形容词叠词居多,也有数量词叠词,音节响亮,音韵和谐,字正腔圆,历历在耳,不绝如缕。

5、第五个专题:精工炼字。(找出文中五至六个动词或形容词,读深谈透。)

【教师点拨】《荷塘月色》极具炼字之美,语言的刻意精工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特别是对动词的推敲极具匠心,如一个""字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一个""字写出了月光的缥缈轻柔,一个""字写出了月光的如诗如画、美丽绝伦。

6、第六个专题:漂亮的修辞格。(探究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

【教师点拨】汉语讲究修辞而疏于语法。《荷塘月色》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然而它所产生的效果远非一个简单的"比喻"能解释,这是一种中国诗的信仰亦即天人合一的信仰,使满塘月色婆娑,荷花、荷叶、流水、月色共生共语。这种比喻,不是科学家毫厘不爽的细致观察,而只是作家敏感诗心的表现,像情人的眼睛一样敏锐,像母亲的直觉一般可靠而正确。于是"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像珍珠、像星星,流水脉脉含情,"灯光""渴睡人的 眼",月光朗照是"酣眠",隔着一层谈谈的月光是"小睡"。这灵巧的隐喻表现了作者用尽自己的情感力量,迫使"月下荷塘"与自己分担审美和情感。这种融情于景的技巧,或者说态度,在中国一切优秀的诗歌中都极为普遍。

(四)熟读成诵,拓展探究

1、【学生活动】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

【教师点拨】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的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2、【教师启发】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3、印发材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宁静”》(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