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8 11:28:26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三、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雨巷、“我”、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3. 联想学习,深刻体会意象。

能不能展开想象,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呢?我们来看看雨巷、“我”、姑娘、丁香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

教师先举例:

    雨巷:雨天,阴沉而让人易产生伤感;青砖灰瓦的巷子;色调阴冷;一条空巷,残破,有颓圮的篱墙。

学生思考、表述后三个意象。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姑娘:丁香般的;像“我”一样在雨巷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隐没在颓圮的篱墙。

    丁香:高洁、冷艳、哀婉、冷艳、惆怅的象征。)

穿插: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许邦才《丁香结》

    看似各自独立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幽婉的雨巷。根据以下问题联想,概括雨巷的情境:

    “我”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遭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在阴雨天的灰暗巷子里。这巷子阴暗而悠长。丁香一般的姑娘默默走来,又静静地隐去。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环境压迫着诗人,使他产生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而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又只是一忽而地“飘过”。在诗人的心中,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

四、有感情地朗诵,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1. 介绍作者、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一起来看看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雨巷》作于1928年,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期,很多知识青年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惶惑、迷惘。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雨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共鸣,诗人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2.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时代,雨巷在诗人笔下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有没有放弃追求呢?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可能象征着什么呢?

    讨论、归纳:

    雨巷喻示着现实的阴冷和灰暗,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姑娘喻示着想摆脱黑暗的飘忽的希望。

五、听江涛演唱的《雨巷》,再一次感受雨巷的氛围。

 

〈〈雨巷〉〉赏析

一、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11月,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先后出版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共存诗90余首。戴望舒的新诗经历了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我底记忆》三辑:“旧锦囊”共12首;“雨巷”共6首,“我底记忆”共8首。《望舒草》最具代表性。早期和成熟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新的转折点出现在《灾难的岁月》,1942年日军占据香港,戴在香港担任抗日文化领导任务,后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思想深沉、坚定,有了飞跃,书写抗战爆发后民族苦痛、爱国、斗争信念。名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在艺术上往往将写实和象征相结合,吸取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等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