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语文下册《孔子学琴》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并选择、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养成运用工具书及背景资料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归纳默读的方法,交流默读的经验,提高默读的效率。在默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重点难点: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辞等资料。
2.教师制作介绍孔子生平、思想成就、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了解孔子
1.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孔子用多长时间学会弹奏曲子?
2.师: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了有关孔子的资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师:大家可以分类整理信息,学习用概括的方法整合资料,努力高效地处理信息,以求全面地了解孔子。
4.师:请大家阅读“学习链接”,阅读后对信息进行分类。
二、展示资料,补充背景知识
分类展示的要点: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展示并介绍资料,交流时以一组介绍为主,其他组进行补充。
三、启发谈话,激起阅读期待
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四、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默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从不满足、究竟、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炉火纯青。
2.小组检查学习情况。
3.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复习标注的符号:“○”表示事物的名称;“·”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句段之间关系的词语,如关联词语;横线表示中心的语句;波浪线表示优美或值得注意的句子;“‖”表示文章的段落或层次。“?”表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疑问。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悟与心得。)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五、全班交流并汇报学习成果
1.小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多音字或易读错的字。如“特长、行家、教给、弹琴、厌倦、悦耳、抑扬、如醉如痴、戛然而止、行了一礼”。
3.说说文章的主要意思。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质疑。
梳理问题,集体答疑或存疑。
六、抄写生字词,把字写正确、规范
1.“抑”字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右边不要多一横或多一点。比较“印”与“卬”的不同,要把字写正确。“抑”字要注意结构特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
2.“倦”“纯”“溢”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搭配,左右两边的笔画既有谦让又有穿插,使字成为一体。“倦”“溢”两个字点画比较多,要注意点的方向以及摆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左右匀称、字形饱满。
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