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设计
说明: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二)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三)感悟语言特点。
1.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2.通过下面的小练习,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去掉句子中的蓝色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
板书:
(1)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提示:“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提示:“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一)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提示:“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板书: 点睛之笔
提示:“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