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2 17:08:28
      21、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景、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重点词的含义。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入境美读、想象心理、结合读写等形式,从一副副画面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性美,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表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
二、教具准备:PPT  视频  音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美
一、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加入流水声: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作者每每忆起家乡,除了觉得山美、水美以外,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生:齐读课题——搭石
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生边介绍师边画)
有了搭石,人们过河不再需要脱鞋绾裤,看来搭石就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一些石块,但在作者的眼中这不是普通的石块,它们是那样的美,文中有个句子写出了搭石的美,并且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写的,找找看,是哪个句子?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PPT
过渡:如此普通的搭石,怎么会构成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呢?作者从中看到了什么美好的画面呢?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文中描绘的美丽画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了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后师问:读完了课文,说一说文中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了搭石的美?
接下来的内容随机出现。

(二)感受美
一、体会摆搭石的美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学生读出该句子后问(这句话说是人们在干什么?)
课文里介绍人们是在什么时候摆好搭石的?生读(秋凉以后……)

1、从“早早地”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勤劳)因为课文里说(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人的懒惰。)“早早地”将搭石摆好仅仅是勤劳吗?为了让乡亲们过河不再脱鞋绾裤,不再踩着冰凉的溪水过河,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好,从这个句子你还体会到什么?(善良)
2、小结:(乡亲们善良的美德在这些小小的石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作者眼中,生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过度: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
(课件出示插图及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老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去找搭石?
生:(不平稳)

师:如果不平稳,老人会怎么想?……他不仅这么想,他还这样做着。
生:读: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你将有个词语(一定)读得很重,你们听出来了吗?请你再说说,为什么要重读?
师:不管有多急,有多忙,他一定会……

生: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搭好了之后,老人就走了吗?

生:没有
师:还要怎样?

生: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呢?(看是否平稳),那你们来听一听,我将这句话这样读,你们觉得怎么样?再在上边踏上个来回,满意了就离去。哪个好?为什么?

生:“几个、直到……才……我们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为了让搭石平稳,是不顾一切”
师:老人找石头搭上是发现了——石头不平稳。搭好后又要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是看石头是否平稳?为了力求“平稳”,上了年岁的老人——读:

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无论:读……
透过这个平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无私奉献)

小结:(这些小小的石块表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回读中心句:所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走搭石的美

文章还有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了搭石的美?
师:关于走搭石呀,家乡还有一句俗语,就是“紧走搭石慢过桥”,从这句俗语里面,我们知道该怎样走搭石?紧走是什么意思?(快走)为什么要快走呢?(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就是这紧走搭石,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紧走到底是怎么走的呢?请大家快速地读第三自然段,划记作者描写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

交流:找到了吗?紧走搭石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能、也不能)那应该怎么走?
师: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不能、也不能,踏踏踏踏,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声音方面)
  师:踩到脚了吗?(没有),因为不能……有人跌入水中吗?(没有)因为也不能……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好一幅协调有序的画面,好一幅紧走搭石的画面。

这协调有序的人们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又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小溪边,还有谁想读?
  师: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全班读: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我们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刘爷爷家乡景色特别美)因为溪水清澈,所以才会清波漾漾;因为人们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所以才会人影绰绰。作者用的这两个词语来表现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美,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ABCC)那如果我们换个词语来描绘这个画面,你能想到更合适的吗?我们换成“波光闪闪,人影晃动”美不美?那读到这里,你所感受到的仅仅是画面美吗?不是、语言、文字更美)是呀,作者的描写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家乡景色美、人们心灵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那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倒映其中!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每当这首诗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你们想读吗?谁来试一试?(生读后师评价并指导)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许多年,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地走,一遍遍地数,一天不知走过了多少次,一共不知踏过了多少块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咱们试着背诵这一段,好吗?(……)
师:脚步声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声音、动作、画面融为一体,多么(和谐)的画面,这和谐的画面源于紧走搭石,所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体会让搭石的美
过渡【文中还介绍了什么人,那又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呢?】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俩人碰面后,会止步,招手礼让,一方让另一方过了河后,俩人要说上几句家常话,这家常话是不是只有家里人讲呢?(不是,乡样们见面了都会讲)想一想,可能会讲些什么呢?

生:……
师:多么温馨的画面呀!透过止步礼让和家常话,你觉得乡亲们的关系怎么样?

生:我觉得乡亲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十分友好。那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好一个融洽,你读出了文字里包含的融洽美、谦让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谦让美。齐读语句

练说:乡亲们礼让搭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融洽。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体会背老人过搭石的美

  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搭石的美?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美?(背、伏(做动作、深深的弯腰成90度,)理所当然<板书>
1:“理所当然”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老人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全地过小溪了。
  师:老人需要千恩万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透过这年轻人对老人家所表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美德?
  生:敬老

  师总结:作者真是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呀!从这些小小的搭石上体会到了敬老美
所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练说:
同学们,在小溪边,可能还有许多紧急情况发生,想一想:假如遇到(           ),人们总会(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总结: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三)、提升美
师:学到这里,你对中心句中的“风景”一词有没有新的理解?这里的风景不仅仅是从小小的搭石上表现出来的一幕幕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更让我们体会到家乡人的(读大屏幕出示的词:善良、奉献、和谐、融洽、敬老)是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美的“风景”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使他的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让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生读文中最后一段)
师: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了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因为——(再读文中最后一段)

师:反复读后问:同学们,作者赞美的仅仅是搭石吗?(不是)想一想,作者的生活经历丰富,他应该从很多地方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为什么单单选择家乡这普通的搭石呢?……是的,家乡人纯朴的民风让他永远不能忘怀。作者借普通的搭石颂扬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表达了他对家乡人的热爱与眷恋。板书人字和一块块搭石形成“美”字。
(四)、发现美

1、同学们,在这小溪边,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不知大家是否发现?想一想,说一说你身边的什么人什么事让你觉得也很美?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像作者刘章爷爷一样通过平凡的事物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美。其实生活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因此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

2、赠送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罗丹
(五)、创造美

总结: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生长,美是燃烧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妙笔去描绘美,用心灵去口味美,用我们身上的所有感官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也希望我们争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一个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的有心人。
好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前,老师布置一项作业: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们一定很有感触,动笔写一写你从身边平凡事物中感受到的美。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