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五年级上册 |
选用教材 |
人教版 |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9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由父爱带给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面对灾难勇敢坚强,关心他人。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父爱的传递创造生命奇迹。
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精华,删繁就简。这个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 和“儿子‘让’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感情于字里行间。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
采取让学生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等朗读方式来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综合训练,人文积淀
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说话”:漫长的36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说。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展开联想与想象中学会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以读促思,以想象促进理解,深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想象中进入文中情境,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课题。(师指板书)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课文主要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牢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坚持不懈的挖,最终救出儿子和其他十几位同学的事。
师:是的,课文讲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事。刚才在交流时几位同学都提到了地震,谁能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回答)
师:很好,我发现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地震的场景,请看大屏幕(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家破人亡的视频资料。)师生一起感受。
----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
生(齐答):不大。
师: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最终父子还是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显示:父子团聚的图片并配文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并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教师随机板书:了不起)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默读划记、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区。)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课件显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了54节课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师: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体会)
师:这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老师,我也想读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画面。
(师读)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了吗?
生(低声齐答):看到了。
师:睁开眼睛,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
生:一位父亲在废墟中执著救儿子,他满脸灰尘,浑身都是血迹。
师: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父亲的了不起读出来?
师:能带着感情读读吗?
师:听了你的读,我有点感动了,谁还想再读一读?
师:读书时能把书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你做到了,我很欣赏你。谁还想读?(众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愿意读呀,这样吧,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表情写在脸上,开始吧。
(生自由读这几句话。)
师:同学们,这感人的画面告诉我们父亲挖的那里是废墟呀,是饱含血泪的情,是感天动地的爱,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再现眼前的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齐读)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生: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课件显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师:地震过后,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生: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生:很多人都来阻挡他。
师:哪些人阻挡过他?父亲是怎么说的?
【课件显示: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课件显示:语言描写】
师:父亲的回答是简单而又有点重复的三句话,可是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课件显示:(恳求)(急切、焦急)(生气)】
(教师指导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教师与学生对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两眼直直着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他的面前,父亲觉得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当警察命令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救儿子的父子简直就要崩溃了,他生气地问─
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父亲当时的感情来吗?
生: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生: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
师:总之,不论发生了什么,(生齐读)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师:了不起的父亲造就了了不起的儿子,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生: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师: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生: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
生: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师: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回答)
师: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课件显示:儿子的话】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课外拓展----
1、【课件显示:四川汶川地震亲情的图片。】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