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第二课时 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课
教者: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 林月琴
教学内容: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课《风景如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吹奏《小溪流水响叮咚》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优美、抒情、欢快的情绪,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2.聆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感受中西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音乐空间。
3.在聆听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知道主题曲调的主奏乐器,提高学生音乐记忆力和创造表现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活动知道各主题曲调的主奏乐器,并记忆各段的顺序。
教学方法:聆听法、形象体验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曲式结构卡片、乐器图片。
学生准备:每人带一支笔、一张纸、一支竖笛,再带上一份美好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歌声问好。
二、师生互动 巩固歌曲
1.郊游导入:
师:同学们,瞧,春姑娘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沙沙地下,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真是踏青的好时光啊!同学们去春游了吗?(引出郊外游玩)啊,郊外风光多美啊,田野铺满新绿,溪水唱着欢乐的歌儿,令人心旷神怡,真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光的儿童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大家一起来演唱一遍。
2.学生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歌曲。
3.师:动听的旋律,让林老师陶醉了,同学们唱得真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呢?(引导学生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4.师生交流:
(1)从音色、速度、力度等方面分析歌曲情绪。
(2)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老师演唱,老师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学生演唱。学生自由组合吹奏和表演歌曲。
三、聆听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
师:美妙的歌声,给我们愉悦的感受,林老师再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又是什么感受?
1.初听乐曲《森林的歌声》
(1)播放《森林的歌声》
(2)师生交流,揭示课题
(3)师简介乐曲创作背景
2.听辨乐曲结构
师:《森林的歌声》这首美妙的乐曲,凝聚着许多优秀音乐家的心血。看!
(1)出示三段主题音乐的旋律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轻声哼唱并用竖笛吹奏,熟记三段主题的旋律。
(2)播放《森林的歌声》全曲,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记下曲式结构。
(3)学生听记后,四组各请一个学生上台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师生交流。
(4)再次播放《森林的歌声》全曲,在师生一起聆听中把标准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出示曲式结构卡片 (引子—A B A B C A-- 间奏—A B A B C A—尾声)
3.认识主奏乐器
师:同学们,美妙的音乐需要乐器来演奏,不同的乐器可以奏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色。瞧!这里有五种乐器。
(1)课件出示:小提琴、竖笛、吉他、巴松管、手风琴五种乐器的图片,并分别聆听其音色,模仿其演奏姿势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师:如果同样的音乐用多种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来表达音乐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格,是不是使音乐更有魅力呢?听听看三段主题音乐它们都应用了那些乐器来演奏。
(2)播放A主题音乐,变换不同乐器进行演奏,让学生辨别其音色并进行模仿同样运用第B、C主题。
(3)播放《森林的歌声》全曲,出示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图片 在聆听中认识各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
4.感受大自然音效
师生交流,简介有蛙类,虫类、鸟类和其他小动物。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在哪里唱得最尽兴。
四、综合演绎“森林狂欢”
1.分组设计
2.播放《森林的歌声》音乐进行表演。
3.评价:学生互评、自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大自然太美、太神奇啦!这节音乐课林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还共同演唱、吹奏了优美、抒情、欢快的《小溪流水响叮咚》这首歌。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能从心灵深处流淌出动听的音乐。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去尽情挖掘它,从它身上寻找出更多的音乐,享受大自然与生活赋予我们的美好世界吧!
教学反思:
《森林的歌声》又叫《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与笛子、提琴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音乐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因此我在初听乐曲的时候就请学生自己随意跟着音乐动一动,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孩子们都很喜欢,接着让学生在唱唱、听听、看看、吹吹交替过程中,听辨乐曲结构,认识主奏乐器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