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第7册音乐全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29 08:40:32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学习顿音记号“ ”。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编创与活动

 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竖笛吹奏姿势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采菱》、《采茶舞曲》。
  第二课时:唱《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听《洪湖水,浪打浪》
  第三课时: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听女声独唱《渔光曲》,竖笛姿势讲解。
  第四课时: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 材 分 析

  1.歌舞曲《采茶舞曲》
  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移到商调式上。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30年代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其中不少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的歌曲。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前奏的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的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的心潮起伏。
  歌曲的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第四句“晚上回来鱼满舱”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这个拖腔也出现在歌曲各段的末尾。歌曲的中段是二重唱,共四句。旋律由低音区开始,婉转起伏。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相互陪衬,最后又变为齐唱。这是韩英和秋菊发自内心的赞叹。
  歌曲的第三段也是一段二重唱,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主旋律由高音部唱出,低音部延后两拍在下四度上模仿进入。然后两个声部时而交错,时而补充,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歌曲的三个段落结尾都使用了同样的拖腔,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的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歌中衬词的使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3.歌曲《渔光曲》
  这是1934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在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凄楚的音乐中渗透了渔民的辛酸血泪。
  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
 
 

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徐缓的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形象。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流露出浓重的压抑和忧愁。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筝演奏的《渔光曲》系采用歌曲的第一部分曲调,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低声部运用密集的分解和弦来衬托主旋律;第二次则使用宽松的分解和弦为主旋律伴奏,分别表现了海上波涛翻滚和风平浪静的情景。

    作者介绍
  任 光(1900~1941) 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