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节奏”(双语教学研究)教学案例
摘自:《黄浦区教育网》
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律动、游戏等综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启发学生创作简单的节奏,能够用自制教具表现出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创作简单的节奏型,并能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三、突破口: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并用自制教具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
四、年级:预备七班
五、教具:多媒体制作、录像、钢琴、自制教具打击类、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hello歌(由学生依曲填词创作)
(二):多变的节奏
1,欣赏Stomp乐队的打击乐演奏片段
2,节奏模拟游戏
思考:音乐能离开节奏吗?
节奏离开了旋律能单独存在吗?
3,即兴为熟悉的儿歌、诗词编配节奏
说明:
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用游戏娱乐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并启发学生,节奏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存在。
(三)名曲欣赏,并感受音乐中有代表性的节奏型
1,新疆民歌《阿拉木汗》
2,《我爱你中国》(教师演唱)
3,流行说唱音乐
4,《运动员进行曲》
5,爱尔兰踢踏舞剧
说明: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各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节奏是旋律的骨架,是艺术的生命
(四):综合活动
学生按兴趣自由分组,以“多变的节奏”为中心,创编活动。
1,用自制教具为班歌《预备七班好》即兴伴奏,
2,动物园里的故事
以大象、马、兔子、小鸟四种动物为形象,创作具有代表性的节奏或旋律2-4小节,小组成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创作的代表性动物形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
3,非洲部落的一天
说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于学生发挥其特长,加强小组合作精神
(五):师生再见goodbye歌(由教师创作)
七、《多变的节奏》课前设计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骨架,是艺术的生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掌握稳定的节奏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解决呢?于是我设计由兴趣入手,从同学们生活经验出发,用熟悉的事物去启发他们,通过欣赏、愉快的游戏和身体的律动去感受节奏并逐步去创作节奏。
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为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的融合,并能促进英语的学习,我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结合所教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用英语营造语言气氛,在音乐的氛围的同时感受英语,并给了学生以运用双语的空间:用学生依曲填词创作的“师生问好hello歌”代替了传统的师生问候语,让学生用简单的英文创编“动物园里的故事”,学生们学以致用,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学会共处,学会同他人合作”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干柱之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我改变了传统的座位形式,按U字型组合,便于师生、生生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了合作式学习的优越性,促使学生集思广益,活跃音乐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来合理组织教学:
一、强化音乐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在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精选的音乐作品都极具代表性,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表现节奏;从而引发学生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