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之歌》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11:34:06

 《客家之歌》教学设计 

授课人:广州市骏景中学  寻涛

授课班级:初二(4)班 

课题《客家之歌》

执教人:广州市骏景中学  寻 涛      班级: 初二(4)班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懂得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知道应该尊重和保护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

2、知识与技能:欣赏管弦乐曲《客家之歌》;能快速听辨出音乐主题与演唱音乐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能演唱出作品主题A和听辨出主题B,用打击乐器敲击的方式参与音乐的欣赏。

教学方法:听、唱、奏、启发、引导、探究等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场白(2分钟)

听辨一段儿歌,确认是客家的方言,由此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跟客家山歌有关。

参与回答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导入新课(3分钟)

问班上有无客家同学,聊几句客家话,让其介绍客家的风土人情。

介绍客家的历史、住宅、风土人情等知识。

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本知识。

初听作品(5分钟)

初听作品的2个片段,区分哪一个更为熟悉,在那里听过或者唱过?

片段一是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由其改编而成。

 

二个片段均选自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分别是其中的A、B主题

欣赏《客家之歌》,区分其主题。

 

学唱主题,分析作品(15分钟)

1、学唱主题A旋律,

2、加入歌词演唱主题A,

3、欣赏整首作品中分别出现的3次主题A片段,思考:演唱的力度有什么变化?(教师小结:主题A的力度由弱渐强并在最后达到高潮,音乐激昂奋进,构成了一个行进在地平线上的客家大军的形象。)

4、学用客家话演唱主题A,反复3次,并分别用p、m、f 的力度来演唱。

学唱主题A

 

 

 

 

 

 

 

 

 

有感情地演唱主题A

初步了解音乐的力度所要表现的作品意图:

 

 

 

 

 

 

 

教师教授客家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探索(18分钟)

1、先分组徒手击以下节奏,再用打击乐器奏出固定节奏型

 

3/4

XX  XX  XX      XX  XX  XX

   

X   X   X       X    X   X

读谱方式:

1X  2X  3X     1X  2X  3X

1da  2da 3da      1da  2da  3da

  1    2   3       1    2    3

 

2、边唱主题A边演奏固定节奏型,要求由弱渐强,突出行进的感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

 

3、带着刚才学习的知识边品尝客家小吃边完整地欣赏整首《客家之歌》,出现主题A的时候跟音乐一起哼唱,出现主题B的时候认真欣赏。

 

练习敲击节奏(徒手和打击乐器)

 

 

 

 

 

 

 

 

 

 

 

看老师指挥手势演唱主题A,同时用打击乐器伴奏。

 

 

 

要求能很清晰地区分出主题A和主题B

 

 

 

分配打击乐器,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作品当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

 

 

 

 

 

 

 

锻炼学生的曲式分析能力,品尝客小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

总结、下课(2分钟)

我们今天不但品尝了很好吃的客家小吃,还学习并演唱、演奏了《客家之歌》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家山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得甚至就要失传了,因此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一样,珍惜和爱护这些音乐资产,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课本上第八页俄国伟大作曲家格林卡的名言: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希望同学们将来都能成为音乐家,把我们的客家山歌,甚至是我们本土的广东音乐发扬光大。最后,谢谢前来听课的老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再见!

 

 

 

我做了一回客家人

——《客家之歌》教学反思

广州市骏景中学  寻涛

 

11月20日,我执教的《客家之歌》一课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准备公开课到完成教学,我着实花了不少心思,课堂上以“听、讲 ”为基础,“唱、奏”为中心, “启发、引导、探究”为辅助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参与了音乐欣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鉴赏能力。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

一、备课  开学初,接到了“教学比武”这个任务以后,我精心地研究了第八册的音乐教材。本册教材当中,有70%的内容是欣赏课,熟悉音乐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欣赏课是最难上的课型之一,往往出现即使老师讲解得很辛苦,还是产生教与学不能产生共鸣的“卡壳”现象,因此需要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最后我选定了广东音乐——《客家之歌》一课,并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客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甚至还找很多客老师和同学学习客家话,这些都为我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了解客家文化和生活习俗来理解客家音乐,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从感知到深化到升华,一环连一环、丝丝入扣、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1、导入:我用了一段非常可爱的客家儿歌来导入,是比较新颖的一个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加上我跟客家同学说的几句“家乡话”,他们更是兴趣高涨,所以轻而易举的就引出了要学习的内容——客家山歌。

2、新课:《客家之歌》的主题A的素材是来源于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所以旋律学生们都很熟悉,学唱起来也是轻而易举;再加上我教他们用客家方言来演唱,提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让大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来,跟着认真地学习和演唱。在这首作品中,主题A的三次出现,力度一次比一次强,这是作品比较难把握的地方,于是,我在要求学生演唱主题A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按照力度要求去演唱,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对力度把握得不是很准确,给他们反复演唱的时间过长,导致后半段时间有点紧张。

3、参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也把器乐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做到了全员参与演奏。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4、总结  为了表扬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在总结之前我给大家品尝了客家特产,这可能也是其他科目课程没有涉及过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我还渗透了环保教育,希望同学们能够像爱护环境一样爱护我们的音乐资产,并且希望他们能把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发扬光大!

我认为这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特别是加入打击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们很投入,也让我感受到歌声中流露的情感。我想,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后也融入到音乐中去了,很荣幸,我也做了一回客家人。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100%(1)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