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7 21:51:10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 曾春燕
上海音乐出版社《艺术成长记录册》 七年级下册
|
教
师
|
曾
春
燕
|
授课班级
|
初一(4)班
|
时
间
|
2003/4/8
|
课
题
|
蒙古族民歌
|
一、教材内容
|
《蒙古族民歌》是上海音乐出版社《艺术成长记录册》七年级下册内容。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蒙古的风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等,欣赏分析蒙古族民歌,了解蒙古族民歌大致分为两大类:长调与短调,学生通过感知与体验、表现与创造、评价与反思,进一步体验蒙古长调与短调的特点,了解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
|
二、学生特征分析
|
1、学生是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每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3、学生的艺术修养较好,有很多同学都会一些乐器演奏,如:钢琴、古筝、吉他等,还有一些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非常不错,较有表现力。
4、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创新能力较强,敢于表现,特别是在课堂上表演歌唱、器乐、戏剧,兴趣非常浓厚。
5、学生的对蒙古族的风情、生活习惯了解不深,蒙古族音乐、民歌的了解更是贫乏。
|
|
知识点
|
学习目标层次
|
编号
|
内容
|
感知
|
体验
|
创作
|
分析综合
|
知
识
|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影片、图片,
了解蒙古族的风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等。
2、欣赏蒙古代表性乐器马头琴的图片,
聆听其音色,学生归纳音色特点。
3、欣赏学习蒙古短调民歌《嘎达梅林》、
《高唱酒歌》,长调民歌《牧歌》。
4、欣赏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和舞蹈的完美结合。
|
√
√
√
√
|
√
√
|
|
√
|
情感
|
利用了解蒙古族风情、欣赏蒙古民歌,激发学生热爱蒙古大草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蒙古的民歌。
|
√
|
√
|
√
|
|
能力
|
1、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音像
城、书店等渠道,查找与蒙古相关的资料,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2、学生戏剧表演,演绎蒙古的英雄故
事,介绍蒙古风情,展示蒙古之旅的照片。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体现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学生通过评价其它组学生展示的作
品,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
|
|
√
√
|
√
√
√
|
√
√
√
|
|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
知识点
|
学习水平
|
描述词语
|
行为动词
|
知识
|
感受
体验
|
蒙古风情、生活习惯,短调与长调的特点。
|
讨论交流、欣赏感受、分析归纳
|
情感
|
感受
|
优秀民歌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演唱、欣赏
|
能力
|
创作
表现
|
学生戏剧表演、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民歌(如:舞蹈、朗诵、改变歌词、节奏等)
|
戏剧表演、不同艺术形式表现
|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
重点
|
1、 分析归纳蒙古短调与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
2、 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蒙古及民歌的理解。
|
解决
措施
|
1、通过对比分析歌曲的节奏、结构、演唱等了解蒙古民歌的特点。
2、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讨论。
|
教学
难点
|
1、 学生演唱歌曲时的声音要求,情感的目标。
2、 《牧歌》中节奏的掌握。
|
解决
措施
|
1、 学生借助形象的表演和比画歌曲旋律线条来。
2、 学生讨论交流,有连音线和除去连音线后对比表现。
|
四、教学策略
|
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通过不同渠道主动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行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分小组讨论进行创作与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提出自己好的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媒体的选择运用
|
知识点
|
学习水平
|
媒体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使用时间
|
媒体的作用
|
媒体使用方式
|
知识
|
感受
体验
|
视频
图片
音频
|
《赞歌》、《牧歌》、《嘎达梅林》《高唱酒歌》、图片、歌谱
|
10
|
提供资源
创设情景
|
浏览
欣赏
|
情感
|
感受
|
影片
网络
|
风俗、《牧歌》、网络
|
8
|
创设情景
|
欣赏
查阅
|
能力
|
创作
表现
|
视频
|
舞蹈《牧歌》
|
3
|
提供资源
创设情景
|
欣赏
创作
|
六、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进程
|
媒体选择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课题引出(创设情景)
|
选自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赞歌》
|
引导学生欣赏歌舞,问:具有哪个民族风格?
|
学生从服装、音乐、舞蹈动作、歌词内容等角度分析。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先从感性上认识蒙古。
|
活动一
|
播放反映蒙古风俗的图片
|
欣赏图片,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风情。
|
学生交流后,谈谈自己对蒙古的认识,了解代表乐器马头琴。
|
加深对蒙古风情的了解,认识蒙古乐器——马头琴。
|
活动二
|
欣赏老师、学生从蒙古带回来的纪念品、照片。
|
教师展示照片、纪念品,谈蒙古大草原、聆听蒙古民歌的感受。
|
学生谈谈自己曾经去过蒙古的感受、见闻。
|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
|
活动三
|
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
让学生谈谈对马头琴外型、音色的认识。
|
谈马头琴的外型,音色给人的感觉,这段音乐的情绪。
|
先让学生从听觉去感受这段音乐的悲壮。
|
活动四
|
出示《嘎达梅林》乐谱,学生聆听教师的演唱
|
教师演唱歌曲《嘎达梅林》,问学生歌曲的情绪。
|
学生欣赏歌曲,谈谈这首歌曲给人的感受
|
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这位蒙古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
活动五
|
|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析歌曲特点。
|
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从节奏、乐句、结构、演唱等角度分析歌曲的特点。
|
用歌声歌颂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学生 归纳出短调民歌。
|
活动六
|
欣赏蒙古风情影片片段,欣赏《高唱酒歌》
|
问学生这段影片反映了蒙古有怎样的风俗?《高唱酒歌》的音乐情绪。
|
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欣赏,知道蒙古酒宴上有歌唱的习惯,了解酒歌的情绪。
|
让学生了解酒歌也是蒙古短调民歌的一种。
|
活动七
|
欣赏《牧歌》
|
这首歌曲给人怎样的感觉?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实?
|
学生根据自己欣赏的感受回答(高亢嘹亮),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
让学生认识民歌深深扎根在劳动人民这块肥沃的土壤。
|
活动八
|
出示歌谱
|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歌》。
|
通过各种方法体验歌曲的魅力,简要归纳歌曲的特点。
|
学生了解蒙古民歌——长调的主要特点。
|
活动九
|
欣赏无伴奏合唱舞蹈表现的《牧歌》
|
让学生谈谈欣赏无伴奏合唱和舞蹈《牧歌》的感受。
|
学生感受到用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牧歌》
|
通过欣赏感受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牧歌》为接下来的创作作好铺垫。
|
活动十
|
|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蒙古民歌。
|
学生们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创作:改变歌词、节奏、舞蹈表演、诗歌朗诵等。
|
通过创作表现,学生们的自我评价及相互之间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
|
七、其它资料
|
学生资料
|
照片、戏剧表演资料等
|
教师资料
|
照片、纪念品(蒙古包、小靴子、小绵羊等模型)
|
|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