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相传的歌 (第一课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17 21:53:3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首汉族民歌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民歌的情感。

2、以师生互动交流、对比欣赏、听辩、学唱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了解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体裁类型。

3、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小放牛》、辨别民歌的不同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各地区汉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区分不同体裁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音乐人文聚焦:世代相传的歌---民歌

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熟悉和喜欢的是哪一类歌曲?

那么你们觉得哪类歌曲可以做到世代相传?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呈示课题

说明:选择音乐人文聚焦作为新授导入,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从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说起,教师适时引导,注重语言、情感的把握。当然,教师更多地要考虑将“音乐人文聚焦”有机地融入到各环节的教学过程中。

 

 

 

 

 

二、、欣赏感知

1、欣赏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A、听赏思考:这首歌曲可能是在何种情况下唱的?演唱方式、情绪、语言节奏

     等有哪些特征?歌曲给你的感受如何?你能听辨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吗?

B、学生交流

C、师生共同归纳

说明:从问题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初步了解这首陕北的船渔号子。有条件的学校配以黄河视频画面进行欣赏,效果更好。思考题可以一下子出现,也可以在学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出。

 

2、对比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A、欣赏思考:听听这首歌曲是在什么场合演唱的?

B、学生交流

C、再次欣赏思考:同样是在劳作时演唱的民歌,这首歌曲的音调、节奏、语言有

   什么不同

D、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模唱,体验感知

3、师生共同归纳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说明:选择两首同样是人们在劳作时演唱的民歌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听辨感知音乐节奏、音调、语言、演唱方式的不同,感知理解号子与山歌在风格上的区别,可以设计成表格式,进行归纳。

 

4、听辨巩固

教师演唱《放马山歌》,媒体呈示歌词及相关画面,学生听辨,交流是什么体裁

的民歌,并说明理由

说明:通过听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号子与山歌的区别,同时教师的演唱,在传递美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情感。

 

二、歌曲新授

说明:在欣赏了号子、山歌以后,学唱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让学生感受另一种音乐风格。

1、听赏歌曲《小放牛》录音,交流感受

说明:引导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引出传奇故事,激发学生学唱兴趣。

 

2、哼唱、律动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歌曲的特点

3、跟唱 (教师伴奏,共同参与演唱)

4、师生互动交流、互教(哪些会唱了,哪些还不会;切分音、附点节奏的演唱)

说明: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动一动、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并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内容、方言、调式等)。

5、比较、归纳号子、山歌、小调的风格特征。(建议可以表格式进行)

 

三、听辩巩固

1、根据活动与练习(三)要求,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进行听辨、抢答交流

2、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归纳

说明:通过听辨抢答,评价激励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不同地区、不同体裁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让学生对民歌有更多的了解和积累。建议若时间允许可以补充欣赏教材歌曲《数蛤蟆》《杨柳青》。

 

四、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课学习的收获与体会,教师适时归纳小结。

说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地图演示听过的民歌及所在地区),进一步揭示汉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体裁类型特征。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外了解、收集、学唱几首汉族地区民歌或学说几句不同地方方言,到课堂

上来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杨柳青》《数蛤蟆》《虹彩妹妹》等熟悉的民歌,

学生有辅助磁带)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